English

臺當局修改課綱“去中國化”有諸多危害

2018年08月16日 08:36:00來源:台灣網

  臺灣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8月11至13日審議社會科課綱草案,根據臺灣《聯合晚報》此前報道,根據草案,臺灣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的脈絡下進行討論。

  此外,舊曆史課綱是按照年代或朝代順序編排,更改後的新課綱則採主題式分4個單元,分別為“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以及“現代化的歷程”。這個社會科課綱草案,被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8月13日毫無懸念如人們預期的那樣順利通過。

  無論是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還是大幅刪減中國史內容,以及將歷史課綱由按照年代或朝代順序編排,改為採主題式分單元編排,都是“去中國化”的實際動作。

  這是臺灣當局在以往陳水扁任內,將歷史科由原本所採“本國史”與世界史二分法,改採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法,和去年蔡英文任內修改語文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減少選文之後,邁出的又一個以修改課綱方式“去中國化”的重大步驟,至少具有如下諸多危害:

  將給臺灣的中國歷史教學造成淺薄化。臺灣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指出,強化東亞史而把中國史歸於其中,其實是用西方研究中國的史觀,同樣是一種矮化。如今大學裏教日本、韓國史都廖廖無幾,又有多少教師能夠清楚東亞史脈絡,這次的課綱仍是行“去中國化”之實。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會長段心儀指出,把中國史置換為東亞史,首先就會面臨材料不足的問題。當然老師可以隨便找一兩篇文章給學生,但這樣就會變成老師給什麼學生只能學什麼,教學淺薄化。若是老師很認真,又變成要找太多資料,例如賦稅要找中國古代制度,再找日、韓賦稅來比較,“開什麼玩笑,連老師都還沒有這種能力,遑論學生!”

  造成教學淺薄化不光是這兩位專業人士所講的這些,事實上,將中國史由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既減少內容又減少課時,也必然造成中國歷史教學淺薄化,會使教學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使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認識片面、膚淺、模糊。

  將加劇臺灣民眾對中國史的世代紛爭。臺灣曾經多年的課綱是實行“本國史”(即中國史)與“世界史”二分法,中國史包括臺灣史,臺灣史只是中國史的一部分,那時學習二分法歷史的臺灣學生,自然對中國史了解掌握得最全面、最具體、最準確。

  後來臺灣當局為了彰顯所謂的“臺灣主體性”,透過修改課綱方式造企圖“著重臺灣,淡化大陸”。以往的陳水扁當局將歷史課綱由“本國史”與世界史二分法,改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分法,比較大地增加臺灣史的內容和課時,減少中國史的內容和課時,那時學習三分法歷史的臺灣學生,對中國史就比之前學生了解掌握得比較少、比較淺,彼此之間對中國史及兩岸之間的歷史脈絡關係認知就會出現差異,産生一定的爭執。

  而今,蔡當局在去年語文降低文言文比例、減少選文的基礎上,再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減少中國史的學習內容和課時,那臺灣學生學習據此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就會對中國史及兩岸之間的歷史聯結了解得更少、更淺,這樣臺灣學生對中國史的看法就會與之前的學生看法大不一樣,無疑會出現眾説紛紜、莫衷一是的現象,進一步加劇臺灣世代對中國史的紛爭,對臺灣社會的和諧穩定會産生負面影響。

  將妨礙兩岸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蔡當局這次修改歷史等課綱“去中國化”,將可能培養更多的“人造獨”,擴大“臺獨”的民意基礎,增強“臺獨”分裂勢力的民意底氣,助長“臺獨”勢力的發展,增加大陸對臺灣的疑慮,加劇兩岸之間的疑慮、對立、對抗的緊張氣氛,降低臺灣吸引內外投資和人才的能力。

  將可能增加兩岸民眾之間的疑慮,降低兩岸民眾之間的信任感,增加彼此之間因對中國史認知差異進行交流合作的困難。臺灣多次民調顯示,許多臺灣青年學生願意去大陸學習,也有許多臺灣民眾願意到大陸去創業、就業,乃至有不少臺灣民眾願意到大陸定居生活。如果現在的臺灣學生學習了據蔡當局這次修改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對中國史、兩岸的歷史聯結不了解,誤以為兩岸“一邊一國”,不僅對大陸的資源及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軍事、體育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不了解,而且具有“臺獨”意識,就會對大陸感到陌生,跟大陸民眾交流合作就容易産生歧見,增加交流合作的障礙。

  同時,受到“臺獨”史觀毒害的臺灣學生,有可能錯誤地認同和支援“臺獨”分裂勢力,成為民進黨當局推動“臺獨”、投靠美日遏制大陸發展的幫兇和馬前卒,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