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出幾條有代表性的老鐵路,蜿蜒在長城腳下的京張鐵路是一條,突破築路禁區的成昆鐵路是一條,穿越閩山贛水的鷹廈鐵路也是一條。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願意回到60年前的今天。那一天,江西鷹潭到福建廈門的沿途,一定是旌旗招展、鑼鼓震天,人們興高采烈、載歌載舞,歡慶鷹廈鐵路通車運營。
鷹廈鐵路是福建省第一條幹線鐵路、第一條出省鐵路通道,也是新中國繼成渝鐵路後第二條開工建設的幹線鐵路。沿途群眾看著鋼鐵巨龍馳騁在青山綠水之間,陸地接海疆,天塹變通途,其欣喜程度可想而知。
回顧鷹廈鐵路的前世今生,與閩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密不可分。
1949年9月,陳嘉庚應毛澤東之邀,回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那次會議上,他建議修建福建境內鐵路的提案獲得通過,後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未能實施。
1952年全國政協會議後,周恩來總理召集陳嘉庚等委員開會,向大家報告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其中就有修築昌廈(南昌至廈門)鐵路的計劃。當時,鐵道部提出東、中、西三個修建方案,因東線比中線、西線距離短,且有利於開發閩北森林資源和便於展築通往福州的線路,又考慮到貨源流向及與浙贛線接軌,最後選擇自浙贛線鷹潭出岔,經資溪、邵武、永安、漳州至廈門的東線方案,定名鷹廈鐵路。
激情澎湃,篳路藍縷,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約700公里的線路上,參加築路的鐵道兵和沿線群眾,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移山填海,架橋開隧,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建成了這條修築難度極高的鐵路。
“閩道之難,難於蜀道”,鷹廈沿線山高水長,築路過程異常艱辛。可以想像,60多年前,各方麵條件遠遠不如現在,缺少先進科技,沒有大型機械,沿線交通不便,加上還有臺灣國民黨空軍時不時的騷擾,必然面臨重重困難。
每一米鐵路的延伸,靠的都是築路工人的奉獻和犧牲精神。移山填海的奇跡,在武夷山戴雲山下醞釀;軍民合奏的樂章,在閩江的浪花上飛揚……鷹廈鐵路沿線的烈士陵園裏,長眠著當時修路犧牲的鐵道兵,他們用熱血和生命,守護著這條來之不易的鐵路。
汽笛聲聲,車輪滾滾,車來車往,熙熙攘攘。60年來,鷹廈鐵路以錚錚鐵骨,發揮著溝通沿海內陸、運送物資人員、促進經濟發展、加強海防國防的巨大作用,也源源不斷地運送著沿途幾代人的情懷與希望。
時間是最好的釀造師,不經意間就播灑出一路芬芳。修建鷹廈鐵路的豪情與悲壯,已經湮滅在悠揚的汽笛聲中,唯有火車日夜不息的奔跑,無聲地傾訴著那些難忘的故事。當時使用過的鐵鎬、鐵鍬已難覓蹤影,但鷹廈鐵路本身便是最好的物證,在日月輪迴中悄然訴説著60年的變遷。
隨著時代發展,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輝煌之後,鷹廈鐵路逐漸走向落寞。歷經多次改造,當年的痕跡所存無多,開行列車有所減少,一些車站也撤並關停,加上其他高等級鐵路的運營分流,鷹廈鐵路日顯冷清。仿佛一個容顏漸老的女子,在歲月的磨耗中漸漸失去往日的華麗與恩寵。
無論怎麼發展,不能忘卻的,是鷹廈鐵路的風雨過往,是鷹廈鐵路的歷史貢獻。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傳承著“移山填海築鷹廈”的意志和精神,在閩山贛水的大地上,在興路強國的征程中,不斷書寫新的發展篇章。
60年的光陰,彈指而去;60年的滄海桑田,變幻成錦繡世界。值此鷹廈鐵路一甲子生日之際,由衷地對你説一聲:雖已不復當年繁華,但在我們心目中,你仍無可替代。(台灣網網友:婁國標)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