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聽話?怎麼不和媽媽頂嘴?’看到媽媽嘴裏蹦出的一件件‘殺人武器’,我只好低頭拼命寫作業。”這是南京市浦口區復興小學六年級學生張喆的一篇日記,日記的名字叫《我恨“別人家的孩子”》。(5月19日人民網)
“我的孩子不能輸給別人”“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強”……這是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培養孩子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共同現象。殊不知,凡事總有科學,教育有其特定的規律,只有把握和順應孩子內在特點,量身定制出符合孩子的方法路徑,才能好心辦好事,達成預期目的。否則如若家長只是一味眼睛向外,不切實際地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盲目比較,只會弄巧成拙,好心做錯事。
眾所都知,天底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世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就每個孩子而言,都是與眾不同的獨立個體,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説,每個孩子的成長成才本就沒有可比性。培養和促進孩子的成長成才,不是盲目攀比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挖掘孩子自身潛力潛能的過程。一句話,每個孩子的成長成才不是跟他人比,重在跟自己比,貴在成為最好的自己。
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背後,都有望子成龍的家長,而盲目的攀比往往讓家長們深陷漩渦卻無法自拔。誠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底下每一個父母的普遍訴求和共同心願。作為我們每個父母都希望和期盼孩子能夠領先他人、走在前列,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衡量和評價孩子的成長成才不在於孩子是領先還是落後他人,而在於孩子相比于之前是否有改變、是否有提高、是否有進步。可以這樣説,只要孩子這次比上次好、現在比過去優,就是成長,就是進步,就是提高。在這種情形下,即便孩子落後他人,都當給予孩子大力點讚鼓勵。這才是稱職合格父母的眼界和聰慧。
無庸置疑,比較之心,人皆有之,十分正常、無可厚非。但跟誰比、比什麼、怎麼比,卻不容小視。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問題上,作為父母如若一味拿孩子與他人作比較,只關注和在意孩子之間的差距,而對孩子本身所取得的進步視而不見、不以為然。在這種情形下,對孩子的批評訓斥必然多於表揚激勵,其結果只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加劇孩子的焦慮感。畢竟每個孩子都有積極上進之心,都渴望贏得父母的肯定褒獎。
什麼是成才?或許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一次,有人問杜魯門的母親,是否為自己有一個當總統的兒子感到驕傲?這位母親回答説:“是的。但我還有一個兒子正在田裏挖馬鈴薯,我也為他感到驕傲!”身心健康、快樂向善、自食其力就是成才,就值得父母為之驕傲。
常言道,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面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問題,對於我們每個父母而言,理智而正確的態度是不拿孩子盲目去與他人作比較,而是把孩子自己作為參照,讓孩子自己跟自己去比,堅持只要孩子有進步、有提高,就發自內心的為之高興喝彩,毫不吝嗇的給予點讚激勵。唯此,父母才能從盲目攀比的焦慮中走出來,家庭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也唯有如此,才有利於培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才有助於孩子朝著向上向好的成長方向發展。(台灣網網友:羅建華)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