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在東京隨便走進一家藥粧店,都可以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他們左手一筐右手一筐,甚至用上了大推車。他們主要買什麼?買藥品和化粧品。很多藥粧店甚至不得不一天好幾次緊急調貨,以補滿空空如也的貨架,讓人感覺“中國人在日開啟瘋狂掃藥模式”完全不是虛言。(2月19日環球時報)
如今,怒砸日本車的“抵制日貨”行為仍時有發生,部分中國遊客卻已經擠爆了日本藥店,暫且不討論砸車的行為是否為理性愛國,但二者形成的鮮明對比已然“驚呆了小夥伴兒們”,足以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談資。
其實,從近幾年興起的海外代購來看,中國遊客擠爆日本藥店也不是讓人“驚掉下巴”的事,“雙十一”期間,代購造成澳洲奶粉荒,惹怒澳洲媽媽的新聞,已讓我們見識到消費者對國外産品的狂熱所散發的威力。也許有些網友會站在“愛國主義”的道德制高點鄙視甚至唾罵這些在國外“買、買、買”的行為,但我們對其所反映出來的消費者“剛需”卻不能夠視而不見。
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産品的“平民化”,服務的“人性化”使其具備了吸引大批中國消費者的“魔力”。試想一下,當寶寶們把吃藥當成一件樂事,你再也不用費勁心力、苦口婆心的哄他們吃藥時;當你熟悉某些藥品的成分,再也不用顧慮化學作用的副作用時,生活中會免去多少麻煩與苦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日本企業沒有雇傭傳播“水軍”,而是中國的“粉絲團”自願推廣日本藥品的情況下,國內應好好重視起其背後折射出來的消費者“剛需”,學習並借鑒日本的生産技術和經營理念,滿足內需,擴大市場。
一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要嚴厲打擊“宰客”、“山寨”、“食品安全事件”等失信行為,建立嚴格的誠信獎罰機制,營造誠信和諧的市場環境。
二是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産品品質,降低産品成本,合理制定稅率,擴大有效供給,積極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三是企業要堅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創新生産技術,優化服務品質,爭取以人性化的設計,一流的産品品質,樹立起誠信優質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能力回流,拉動經濟增長。
當然,從生産到消費是一個系統複雜的鏈條,無論是産品生産還是誠信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要在學習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逐漸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台灣網網友:張體敏)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