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人民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普及教育,才能更好地啟迪智慧,不斷認識自我,改造社會,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造福社會,改變自己及家人的命運。對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説,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很多父母所堅信的,很多家庭為了能給孩子讀書的機會傾盡所有,走進村裏,可以發現往往房子最舊最破的家庭都有孩子在上高中或讀大學。當父母的不想孩子像他們一樣貧窮,在資源貧乏的貧困地區,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作為孩子,也能體會父母的艱辛,都很認真的讀書,爭取跳出“農門”。比如都安高中近40%學生是貧困生,為擺脫貧困,孩子們讀書非常刻苦。去年,這所縣城高中10人達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分數線,一本上線率超過20%,一度引發轟動,都安高中也成為廣西“名校”之一。
在貧困地區,為了讀書而讀書是行不通的,物質決定意識,人只有先滿足了物質,才會上升到精神層面。因此,加大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力度,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才是正道。讓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各地也在不斷探索這一命題的答案。讓貧困家庭孩子能穩定就業,融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的有效辦法,在這方面,貴州省銅仁市做的比較好,該市實行“9+3”計劃,即9年義務教育+3年中職教育全免費,效果突出,中職院校學生從2013年以前的1萬多人增至目前的3.8萬人。畢業學生平均月薪3000多元,基本實現‘中職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講好教育脫貧的故事,從思想上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道。在一些貧困地區,“讀書無用論”觀點也有所蔓延,我想造成這樣觀點的一個原因是我國的教育機制體制問題,我國的教育注重的理論而輕實踐,培養了一小部分高分低能的學生,家人、鄰居因而對教育的實用性存在疑惑。這就促使我們的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援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援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台灣網網友:亞曦)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