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中小學要明確並保證勞動教育課時,要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教育工作計劃,並安排一定時間的校外勞動實踐,還要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作為升學、評優的重要參考。(8月5日華聲線上)
政策出臺恰似一場及時雨,長期以來,中小學開設的勞動教育課往往被語數外等“主課”霸佔,勞動教育課淪為虛設。
究其原因實則是教育功利主義和不勞而獲的社會錯誤思潮在作祟。唯分數論英雄,就升學率看成敗,師資、場地、經費缺乏,勞動教育無計劃、無考核等客觀上造成了學校對勞動教育課不重視。為應付上級教育部門檢查,學校又往往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按規定將勞動教育課編進教學日程表排得滿滿的,表面顯得十分重視,而實質上開設校外勞動實踐課的學校寥寥無幾。從社會、家長的角度來看,一夜暴富的神話刺激和大肆宣揚,不勞而獲、生怕孩子吃苦的思潮侵襲也使得不少家長忽視對孩子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在家裏大事小事統統包辦,掃地洗碗不讓孩子插手,久而久之,不少孩子自然養成了嬌慣、過度依賴父母、適應能力差的特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品格,在於立德樹人,重知識學習,忽視道德品格的培養,教育就變成了舍本逐末。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需要從青少年抓起,“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通過勞動觀念的植入,勞動習慣的培養,促使青少年學生自覺摒棄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通過將家務勞動引入作為家庭作業,使學生懂得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幫助學生體會感恩,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錘鍊獨立人格。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何使勞動教育課開設務實不走空?需要多方努力,教育管理部門要強化制度設計,將勞動教育課的開設作為評價學校教學成效的硬性指標,強化督促檢查,進行量化考核;學校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在師資力量配備,教學課程設計上多下功夫,提早謀劃;家長及社會各方力量要鼓勵孩子多動手、勤勞動,多宣揚勞動關榮,少點不勞而獲的戾氣與幻想。
“勞動是産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無比的源泉。”勞動最大的益處在於道德和精神上的發展,重視勞動教育,從中小學生抓起,從教會孩子洗碗掃地做家務開始,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實意義,社會各方力量特別是學校、家長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要抓就抓出成效的幹勁,認真抓好政策的貫徹落實。(台灣網網友:阮登科)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