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出遊陋習,何時休止?

時間:2013-10-08 13:31   來源:台灣網

  又一個“十一”黃金周落下了帷幕。盤點黃金周,遊客的種種不文明現象,基本上是每個黃金周過後“盤點”的必然項目。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這個問題尤其受到關注。人們在欣慰于休假旅遊所帶來的種種愜意和好處的同時,對一些遊客在出遊中的種種不文明行為乃至陋習,輿論也給予了密切關注。

  10月5日,新京報公佈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十一”黃金周,平均每天有1億人次在路上。據交通、鐵路、民航的統計,7天長假裏,全國將有6.98億人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這還不算自駕車出行。

  人多車多,人山人海,人在囧途,於是乎黃金周又一次被熬成了“黃金粥”,各種問題也被“堵”了出來,從遊客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到旅遊景點的超飽和狀態。就像《新京報》的數據那樣,每天一億人次上路,讓我們在這個國慶長假見證了天安門廣場上“蒸餃子”盛況,見識了九寨溝淪為“上不去、下不來”的“死衚同”,還聽聞了西子湖畔法海遭遇人海的軼事,更見證了八達嶺長城6天清理109噸垃圾,清潔工背下景區的無奈……

  黃金周的歷史已經有好幾年了,內涵不斷在變,從刺激消費到使百姓消費方式趨向多元化、理性化,從簡單的觀光和購物到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而不變的,似乎只有陋習。應該説,遊客出行的不文明行為既非黃金週期間所獨有,也不僅僅在人們外出旅遊過程中才出現。説到底,它是一些人們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公共文明素質不高的一種表現。多年來,儘管一些城市針對公共場所陋習制定了嚴格的管理處罰措施,但事實上,這些舉措並未收到預期效果,類似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任意吸煙、損害景點設施等不良現象在不少公共場所還是比較普遍,甚至隨著我國公民出境遊的增多,有人將這種陋習帶到了國外,給中國公民的國際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國人難道天生具有劣根的一面嗎?在筆者看來,國人出行時發生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歸根結底可能還是意識問題;或者説,是意識與行為脫節的問題。顯然,中國人的缺乏公共精神的深層的文化根源是“公民權力的缺失”以及由此而産生的“恥感文化”,以至於不能對公共空間産生認同感,故要改變國人“不文明”的形象自然得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其一,加強外部的制約力量,使不文明行為付出高昂的成本;其二,加強公民教育,將個體從不公正的等級制的權威下解放出來,使個體成為自由思想的獨立的主體—“人”,以增強個體的自律與對公共空間的所有權的認同感。除此之外,恐怕開不出更好的藥方了吧!

  總而言之,在國家還未解決錯峰休假的時候,希望作為遊客的國人,能夠做好自律行為,潔身自好,畢竟改變出行旅遊的陋習,需要你們共同的努力!(台灣網網友 袁寶)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