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點多,合肥市包河區的牛角大圩生態農業園便迎來了車水馬龍的人流,一輛輛小型私家車排成長龍行駛在蜿蜒的鄉間小道。而在距離合肥200多公里的阜陽市八里河風景區,偌大的停車場車位一早就已爆滿。(10月7日 新華網)
如今的旅遊市場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契機,與長途旅行相比,那些短途、生態、綠色為主色調的旅遊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生態綠遊”或正迎來新的發展新機會。無論是從新《旅遊法》開始實施之後的效應,還是人們開始關注自身健康,喜歡親近自然的心靈回歸看,都為“生態旅遊”的發展埋下最好的基礎,這些基礎都是內在需求。因為沒有內在需求的旅遊必然是沒有生命力的,唯有旺盛的需求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首先,從新《旅遊法》的實施效應分析,當明確取消“零負團費”、強制購物、增加購物點等行為的時候。對於很多長線旅遊團來説,利潤點降低帶來效益的降低,旅行社將減少這樣的利潤點的出團規模,而那些“灰色地帶”的消失將斬斷旅遊市場的利益鏈,將旅遊市場更加透明化運作。如此以來,長線旅行的優勢漸漸暗淡,為短線旅遊的繁榮,尤其的以生態、綠色為主的“生態旅遊”帶來契機,或者是最佳的時機,需要將這樣的機遇把握好。
再者,從假期長短以及出行現實分析,除了十一“黃金周”外,其他假期都顯得很短。而十一“黃金周”的現狀又幾乎將各大名勝景區陷入“黃金粥”的狀態,人山人海的擁擠將旅遊的心情破壞殆盡。旅遊的目的並非讓身心勞累而是釋放心情,如此擁擠的狀態下,身心豈能防松?所以,避開這樣的長線旅遊,尋找更加適合內心世界和身心健康愉悅方式的旅遊方式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基本訴求,“生態旅遊”由於路程短,最適合自助式旅遊,三五個人,拼車也好,全家也好,在近郊或者周邊地區尋找一個何時的生態農莊,難道不是同樣愜意。
最後,從親近自然的心理訴求上分析,在城市中的人們天天面對的是空氣品質的污染和人際關係的複雜多變。名利場上的紛爭,城市環境的惡化,這些都讓現代都市人在心理上追求親近自然提供了最佳的契機,人們從內心深處無不是想與大自然來個零距離接觸。而周邊和郊區的那些合適的濕地公園、生態農莊等以休閒為主的“生態綠遊”形式正好是一個填補旅遊市場空缺的最好時機,也能夠真正滿足城市人們從心理上親近自然的內心需求。(台灣網網友 王傳言)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