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綿沙掌、鷹爪功、鐵砂掌、金鐘罩……手榴彈炸飛機、飛刀敵炮火、一箭射三寇、徒手撕鬼子……如此誇張的場景並不是動作片或武俠劇,而是近日來熒屏上不斷上演抗戰“科幻”劇。
抗戰題材的片子能夠讓我們時時刻刻牢記國恥家仇,能夠奮發圖強,熟識落後就要挨打,更能夠加強我們以及下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但是近日來,抗日題材的片子裏面的英雄們逐漸被神話甚至妖化,這樣的片子要降降溫了。
首先我們要肯定導演要將英雄的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達到讓觀眾心情澎湃,對英雄的崇拜甚至達到泄憤的作用,給予英雄們各種特技,讓其“小宇宙”爆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讓其變成科幻大劇。
但是這樣脫離實際的引導反而弄巧成拙,從影視角度來看片子變得不切合實際,假、大、空,甚至讓觀眾反感。從實際意義上來看,過度的強調英雄形象,讓其變得“無敵”降低了影片的嚴肅性,甚至會誤導下一代,讓他們認為抗戰其實很簡單,這些“超人”很容易的換回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扭曲了歷史的真實性,從而影響到他們的“三觀”的正確培養。
以影片的形式來發泄國人現在的不滿並無不妥,但是這個火候要掌握適當,既要體現英雄形象也不要脫離實際,既要讓片子有觀賞性又要加強意義,將國人引向正確的方向,還原真實的歷史。 (台灣網網友 李志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