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社會脫敏任重道遠

時間:2012-12-04 14:37   來源:台灣網

  “我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秦躍傑,這是我用過的茶杯,但經過了高溫消毒。你願意停下來喝杯茶嗎?”一張桌子、一壺綠茶、一套茶具,昨日上午9時許,在武昌光谷步行街,34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秦躍傑手捧熱茶,請路人喝茶。5小時內,有近百名市民從他手上接過了茶杯,一飲而盡,有50多名市民則選擇離開。(12月2日 《楚天金報》)

  你願意喝艾滋病患者遞過來的茶水嗎?你願意同他們握手、給他們擁抱嗎?捫心自問,我們各自都有答案。12月1日,迎來第二十五個世界艾滋病日,全社會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關注,轉發微博、扮成“活體雕塑”宣傳防艾知識等等,而艾滋病患者街頭奉茶,路人一飲而盡,這種信任無疑讓我們在嚴冬中感受到關愛的溫暖。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國家政府的重視以及社會組織的科普宣傳,艾滋病得以進入公眾的視野和日常話題,以往“談艾色變”的噩夢逐漸遠去,可喜的進步正在向我們昭示:艾滋病的防治,必然得益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然而,不容樂觀的是,雖然艾滋病的防治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疏遠甚至排斥現象,卻時有發生。就在近期,一名肺癌患者在手術前被查出攜帶艾滋病病毒,屢次遭醫院拒絕手術,直到轉入第三所醫院,患者私改病歷隱瞞病情,手術才最終進行。而秦躍傑街頭為路人泡茶,依然有數十人選擇躲開。可見社會對艾滋病的偏見和惶恐並沒有完全消除,而社會對艾滋病脫敏,卻是推進艾滋病防治事業的必要條件。因此,社會學會如何科學而正確地對待艾滋病及其患者,任重道遠。

  首先,常態化的宣傳教育對消除公眾的恐懼和偏見尤為重要。如今,不少人對艾滋病的認識,恐怕仍然停留在“不治之症”、“容易傳染”等狹隘層面,恐慌和偏見自然在所難免,而這顯然不能適應當前艾滋病防治事業的發展和推進。只有國家政府、社會組織加強對公眾進行艾滋病認知、防治等多方面的科學教育和宣傳,比如向公眾發放艾滋病防治的宣傳手冊,開展相關的社區、學校教育,發起關愛艾滋病患者的公益活動等等,才能夠幫助公眾糾正對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歧視與偏見。

  其次,針對醫院拒收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療,用人單位歧視艾滋病患者等行為,這就需要借助制度法規進行干預和消除。艾滋病患者患病已是不幸,理應獲得同情和救助,如若社會歧視性地設置就醫、就業等障礙,無疑是將他們逼入絕境。所以,必須加強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嚴格保障艾滋病患者工作、就醫的合法權益,糾正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行為,才能為艾滋病防治事業營造公平的制度環境,保障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發展空間,為他們帶去希望。

  對艾滋病患者而言,相比疾病本身帶來的生理痛苦,來自社會偏見和歧視的心理折磨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消除社會偏見和歧視,使社會、公眾對艾滋病脫敏,應當成為艾滋病防治事業的應有之義。而這項事業不能簡單仰賴政府加大投入、社會資源傾斜、研發治療藥物等,更亟待全社會給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關注和理解,以及制度法規給予他們生存發展的空間和希望。 (台灣網網友 余燕明)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