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火熱的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第一季于9月30日晚以盛典的方式落幕,這個節目下一季怎麼做?導師又將選擇何人?這一季“好聲音”的商業熱浪已經啟動,下面將怎樣延續?
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讓草根女孩成為大眾偶像。之後類似的歌唱選秀節目扎堆出現,《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然而這種“真人秀”節目在國外風靡已久,國內的節目是直接從那“扒”過來。直至2010年的《中國達人秀》,才開始正式告訴大家有“引進國外節目版權”這回事。由此,幾乎是一夜之間,大多數衛視的拳頭節目多了一個前綴形容詞——“引進自國外版權”,包括正在熱播的《中國好聲音》。
近期異常火爆的《好聲音》引進的是荷蘭原版節目《The Voice》。國外紅火的節目不少,為何獨獨挑中《The Voice》?2010年,《The Voice》在荷蘭RTL4電視臺播出曾轟動一時,吸引了300萬電視觀眾(荷蘭總人口不過才1650萬)。2011年,美國NBC推出了《The Voice》美國版《美國之聲》,收視率一度超過《美國達人》。英國、法國、德國和韓國紛紛購入《The Voice》的版權,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國外取得成功並不代表在國內就可以,《激情唱響》的美國版《X元素》在美國熱度超越《美國偶像》卻在中國反響平平。而《Take Me Out》在英國並不是最紅的,但購買版權的《我們約會吧》和同類型節目《非誠勿擾》在中國卻非常火。因此挑選節目時更要看該節目是否符合國內觀眾的審美習慣和收視愛好。
目前電視節目中,“拿來主義”的潮流與日俱增。我覺得一方面,海外電視節目模式雖提供了完整的節目框架和製作流程,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但節目模式畢竟是從其最初開發地的社會和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並不是所有的節目模式都適合“拿來”,即便是可以“拿來”的模式也必須經過一定的本土化過程,才能適應中國的觀眾需求和國情。
另一方面,過多引進國外模式是否會造成一種依賴性而進一步削弱國內電視的原創能力,也是需要中國電視人警惕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引進海外電視節目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電視業學習國外先進、科學的節目生産機制、創新節目形態的一種過渡性選擇,但通過引進實現節目創意研發的升級再造,建立起原創節目的開發機制,才應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目前,娛樂節目缺乏從側面反映了目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多麼嚴重。從我國傳統文化本身來講,中國傳統文化常常與文學混為一體,與西方相比,更注重人與社會的哲學關係,對修身治國、立身行事、倡導人格修養等方面有十分詳備、成熟的理論,儒、道、釋多種思想潛移默化地融入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處理解決某些疑難問題上已被國際上認可,而我們今日的國人很多對此類詞語卻一無所知,曾經輝煌幾千年,傳承不斷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斷流了,其結果是當前文壇充斥著頹廢、迷亂、感傷,以醜為美的傾向;當前的電視節目充斥著對外來文化的無限癡迷,不管是哪國的文化,只要能吸引眼球就勇敢播出。
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毫無疑問,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財富,包括傳統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是為什麼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著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呢?生活在現代的人們發現儒家思想、傳統文化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而此時的我們,的確已經快把老祖宗的好東西散盡了,丟失了!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挂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開始相信基督,相信有聖誕老人。傳統的節日在我們看來除了意味著能看到無聊的文藝晚會,多幾天去哪都是人滿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蒼白。傳統,從我們指縫滑過,輕輕流失。 (台灣網網友:張瑩)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