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地處滬上東北部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眾多高校,近年來形成了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的良好氛圍。
推動高校資源向周邊居民開放,一直是楊浦區這一昔日的“工業楊浦”、如今的“知識楊浦”建設學習型社區工作的重要內容。楊浦區正籌劃成立“高校社區教育超市”,吸納匯總更多的共用學習項目,讓居民像在超市選購商品一樣,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由楊浦區內10所高校參與的楊浦區學習型社會建設項目研究聯合體成立,搭建起了高校學習資源與社區對接的有效工作平臺。比如,上海海洋大學的海洋生物博物館,在工作日面向社區居民開放;上海體育學院的健身運動場所,早上有居民和學生一同鍛鍊……在楊浦區,高校和居民社區之間的圍墻已經逐步被打破。
筆者聞此消息,很是欣慰。確實,這些年來,上海楊浦區在充分利用本區多所大學的寶貴資源,推動“三區聯動”上,是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可供其他區縣借鑒的做法。
大學,尤其是知名大學,不僅是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的基地,而且能夠為所在城市、社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進步、居民生活不斷提供能量並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位於楊浦區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知名大學,如今不僅是上海的名片,也已然成為了楊浦區的名片。
比照城市發展和大學發展的指標體系,不難看出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均包括硬實力與軟實力兩大層面。無論是實現城市、的發展 還是實現大學的發展,都需要增強其開放型、融通性、吸引力和影響力。而大學是城市發展尤其是像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建設“四個中心”、實現“四個率先”,提升國際化程度與國際知名度的品牌和標識。所以,大學可以説,責無旁貸、也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推動城市進步與發展的催化劑、助推器作用和永不枯竭的動力功能。而大學和城市兩者的相互借力、相互合作、相輔相成,在地緣影響力這一層面上,也可以成為彼此映照生輝的“名片”。
比如,楊浦區和區內各所大學共建的“高校社區教育超市”,包含了多種品類的學習內容。其中有校史館、展覽館、圖書館、體育館等場館設施,在一定時段向居民開放;有時政、健康、藝術等方面的講座報告,為社區居民預留部分座位;有邀請高校專家進入社區開展講座;還有如世界藝術史、唐詩鑒賞等公共選修類課程為居民提供旁聽名額;此外還有志願者服務活動、數字化學習等方面的學習資源。
這些由楊浦區內的各所大學提供的高品質教育資源,體現和突顯出了大學的社會服務作為和巨大的運作空間,為城市、社區的經濟發展、地方文化建設與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援;也為大學的人才培養與鍛造、辦學事業的向外拓展、社會影響力、美譽度的提升與擴大等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比如,復旦、同濟、上海財大、上海電力學院在楊浦區委區政府支援下建立起來的諸多科技園區、高科技企業、大學生創新基地及其開展的科研與經營活動,也為進一步實現産學研的緊密結合,促成大學的高水準人才和一系列科技、文化成果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走向社會提供了現實可能並正在産生積極和連續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所以可以説,大學與城市皆因對學術創新、辦學事業拓展和社會發展、社區建設的共同需要而逐漸融合,互相依賴、彼此促進,共用共榮,共同進步。
從楊浦區推動“三區聯動”的成功典型案例可見,城市是大學的載體,大學是城市的名片。二者是彼此的榮耀和見證。二者密切聯繫,相互滋養。而在上海,還有閔行大學園區、松江大學園區、臨港新區和奉賢海灣大學園區,當地所在政府和這些大學園區已經和正在繼續加強和開展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有效合作、聯動發展。而在這方面,無疑有一篇大文章可做。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上海各區縣應該注意並有效利用大學所提供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能量,注意吸收大學所提供的高水準人才為其所用,以不斷增強區縣、社區的綜合實力,推動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進步不斷向新臺階躍升,形成大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係,使兩者相互影響,共同受益。(台灣網網友:繆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