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近期的教育新聞,發現曾擁有眾星捧月般榮耀的中國大學,如今卻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
梅貽琦老先生説“大學乃大師之謂也”,看看我們的大師:近有聲稱“手機號碼有7個8”的寶馬副教授尹曉冰拋出“大學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前有北師大董教授的“40歲沒有4000萬別説是我學生也別來見我”;更有被質疑學術造假落選院士而氣急雇兇打人的某教授......
細品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大師們:他們既沒有陶淵明般“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也無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胸懷;有的只是讓人瞠目結舌的雷言雷語雷行。復旦校長楊玉良那句“不少教授已經異化為經濟的機器,甚至墜落為經濟的動物或者科學的騙子”讓人深思。大師們的操守離知識分子應承擔的社會期許如此之遠;如此大師何以指望他們行為世范與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再看我們的國之棟樑與天之驕子:有劉海洋硫酸潑熊;有馬加爵殺人;更有藥家鑫“激情殺人”......難道這些就是我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國之棟樑與天之驕子嗎?遙想梁啟超《少年中國説》中説“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只是此處筆者恨不得見“揮斥方遒”般的書生意氣。
再説發生在大學裏的那些事兒。近日剛過百歲生日的清華“第四教學樓”驟然變成“真維斯樓”;傳承五四精神的北大前段時日的“北大會商風波”;以及福建某高校露骨的“臨時校規”......大學頓時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和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
大學為何成為眾矢之的?大學又何以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我們知道,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大的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蔡元培老先生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也曾説“大學者,囊括大典,網路眾家之學府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觀清華、北大及某高校的所作所為,校訓何在?“相容並包”的大學精神何存?“自由獨立”的大學之魂又在何處安放?
西方解構主義學者雅克 德里達説“大學,與所有類型的研究機構不同,它原則上是真理、人的本質、人類等問題應該獨立、無條件被提出的地方,即無條件反抗和提出不同的意見的地方”。
反觀我們的大學、大師與國之棟樑,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大學怎麼了?大學病了嗎?
援引學者吳勇叩問中國大學的文字:大學是培養人還是培養生産工具?大學是公益機構還是盈利機構?大學要承載社會良知還是為舉辦者謀利?知識分子的思想自由為先還是大學行政管理為先?大學的學術獨立還是學術買辦?
輿論的“口誅筆伐”是思考中國大學的一面鏡子。在輿論“烤箱中”的中國大學、大師與天之驕子,理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千萬別辜負了社會的鞭策與期許。(台灣網網友:儲鵬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