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通俗地回答“什麼是教育”,你會怎麼説?昨日,在湖北陽光教育研究院成立儀式上,被邀請作報告的省特級教師、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給出的答案是“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此語一齣,引起與會人員熱議。(5月25日《楚天都市報》)
“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看似一句簡單的話,但其表現出一個基本的事實:當下的教育起碼沒有做到“今天睡好覺明天不跳樓”。姑且不説睡不好覺,因為只要是經歷過學生生活的人,不難理解這話;而明天不跳樓的案例同樣不勝枚舉。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而又自尊心強是造成學生跳樓悲劇的主要原因。缺乏心理關注的教育實際上埋下了諸多隱患。
應該説,教育確如一些教育人士所言,不只是關注學生的心理,還包括知識、技能、學習能力、交際能力等等。但有一個前提教育對像是人,各種教育形式教育手段都是圍繞人展開的。好比是蓋樓,樓房固然是各種建材搭造的,但並非所有建材按一定規則搭造就能成為合格的樓房。要成為合格的樓房,首先建材得過關,其次樓房的地基得穩固,樓房的規劃得合理。相比而言,知識、技能等只能算是一個人成長的“建材”,最終落到實處的還是學生本身的成長,把這些內容羅列到學生身上自然有用,但並非意味著學生的真正成長。
遺憾的是,現實中的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成長關注極少,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如何完成自己的要求。當然,這也可以理解:學校給老師下達教學任務,而老師為了完成任務也只能把壓力集中到學生身上,及格率、升學率、優秀率這些都需要學生來完成。如果學生完不成就意味著老師自身的利益可能受損。在一個關注人的社會,教育應該因材施教。但礙于現實狀況的限制,老師只能寄希望於那些成績優良的學生考得更好,成績落後的學生不至於落下,一個孩子最終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絕不輕鬆。
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願意更多關注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對那些成績差調皮的學生冠以“問題學生”的名義來看待。這種人為的劃分其實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一些學生的心理負擔。比如,曾有報道某校的班主任組織學生“民主投票”,令一個“問題女生”退學,結果這個學生自殺。這實際上正是因為教師不能公平對待學生,對學生心理的不光不顧造成的悲劇。真正的教育應該秉承“只有問題老師,沒有問題學生”的理念。
其實,我們更該追問的是,是誰讓教師不能公平對待學生、不對學生的心理活動予以關注?誠然,老師的本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整個教育界秉持的觀點都是給孩子們教知識才是教師的本職,而衡量這種本職的工具就是考試。不能説考試有何不對,但一味將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優良和教師盡責的唯一判斷標準,而忽視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干預作用,“今天睡不好覺明天會跳樓”的悲劇只會一次又一次上演。
從根本上來説,教育必須以人為本,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在當下社會的心理成長更不能忽視。(作者姓名: 戈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