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政府通報:一名男子在進路“好又多”超市六種食品(散裝大米、散裝香菇、肉滑、活魚、散裝粉絲、散裝寬粉條)投毒,以此向超市勒索錢財。涉嫌被投毒食品中,已出售散裝大米363.5公斤。海珠區政府呼籲該超市購買上述産品的顧客儘快退貨。(11月12日廣州日報)
這起投毒案件涉及超市六種散裝和鮮活食品,投毒者已被警方緝拿歸案,相關監管部門立即介入調查處理,通報情況,並通過各種途徑尋找購買可能含有害物質食品的群眾,佈置醫療機構對急性中毒疾病進行監測,指定醫院接診可疑病例。所幸公安等部門果斷及時作出應急處理,暫時沒有發現人員中毒。雖然這是一起刑事案件,卻折射出超市等市場食品銷售環節存在的安全隱患。
由於頻發食品安全事件,相較于産品説明書,消費者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手感。銷售者為迎合這一需求,往往將農副産品和鮮活産品置於散裝和裸露狀態,這樣更直觀,便於顧客用手觸摸,甚至是品嘗。這不僅不利於食品的保鮮保質和清潔衛生,更為犯罪分子投毒留下了可乘之機。超市等食品銷售者應在加大現場監控投入和提升銷售人員責任意識的同時,將樣品與商品隔離,一方面嚴把進貨渠道的品質關,確保出樣食品與銷售産品的品質一致;另一方面將禁止出售食品裸露作為一項鐵規,明確專職銷售人員和監督制度,以保障食品從貨架到消費者餐桌的“一路綠色”。
更重要的是回歸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日前有調查顯示,近七成人對食品感到“沒有安全感”,受訪者選出了企業和生産個人喪失了道德底線等三大主因。在“小學生檢測鮮蘑菇”成為熱點新聞的當下,政府部門應走到前臺,主動承擔起食品安全的職責,加大農貿市場食品銷售環節的監管。尤其是對農副産品要像管理進口食品那樣從源頭嚴格把關,進行嚴格的“産地認證”,對産地加大對企業的定期檢查,分級管理,發放資質證書,確認安全標識。不僅讓消費者知道産品從哪來,品質如何,而且全面推廣真空冷凍保鮮等技術,使農産品從産地到菜場能處在良好的保鮮狀態和包裝狀況,讓消費者不必親手觸摸就能感受到食品的安全,確保所有的食品從産地到市場都不再處於裸露狀況,為食品全程安全構築一道堅固的防護網。(台灣網網友:梁江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