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離不開評論,這大概是誰都明白的事情。文藝評論寫得多寫得好,自然就會出名,成為評論家。即便是網絡作者,起個怪怪的網名,但讀者、網民大多也知道這是何許人也,開討論會時主持人一介紹,大家一片掌聲,顯然,他們早已名聲在外。可是,近年來,網上又產生了一種“隱形評論人”,所謂隱形,就是化名或匿名,沒人知道他們是何方神聖,他們每一發聲,讀者和業內人士就會費一番猜測功夫,“這是誰啊?”
文藝評論為什麼要“隱形”?我想,這與文藝評論的現狀有關。評論一旦真名實姓,就要多方顧忌,最起碼也要顧及人情,這麼多年的老關係,低頭不見抬頭見,無論怎麼寫,話都不能說得太直率,更不能太尖銳,于是,先是稱讚,末了再加幾點“但是”,溫溫吞吞,就成了評論的基本套路。
對平庸,評論大概最難啟齒。特別好,你不妨敞開說,特別差,你也可以言辭犀利。就怕那些好也好不到哪去、差也差不到哪去的東西,想說亮點,沒幾個,想說弱點,似乎也不很明顯,于是幹脆不說,或是不疼不癢地來幾句,何必為了個不上不下的作品得罪人。
評論對平庸作品的失語,可以說,是平庸作品泛濫的緣由之一。這種創作最保險,還最容易過關,雖說留不下來,但當作業績總是可以的,而且,平庸之作往往數量最多,批評平庸就等于批評了多數人。
其實,評論不但要讚揚佳作、批評劣作,更要直面平庸之作。甘于平庸的狀態有時比制作劣品還要危險,危險就在于人們不易察覺,輿論容易放過,危險就在于鑒別平庸有一定的難度。你稍稍吹捧幾句,平庸就可能被拔高成上乘,些許粉飾,平庸說不定就能以佳作而獲獎,略加掩蓋,平庸很可能在觀眾眼皮底下輕輕滑過。
如今,似乎只有“隱形”評論不怕直面平庸之作,任他們怎麼說,別人都不知道他們是誰,不知道,當然也就無所謂得罪,而讀者只有從這樣的評論中才可以真切看出一部作品的得失。無論你怎麼看待“隱形評論人”及其批評的形式和語言,他們畢竟給文藝評論帶進一股新風。在自媒體時代,這樣的評論將來只會日益增加,有人不圖名不圖利,加入文藝評論的行列,對此,我們只求多多益善。只要他們的批評有益于文藝,何必在乎其真實身份,有沒有專業背景?評論越多越表明大眾和社會的關心程度,從什麼角度看,這都是好事。
網絡文藝評論早晚都會成為潮流,自媒體文藝批評自然更要衝上最前臺,為了表達真實觀點,匿名或化名肯定是一種首選。就好像當今的影視作品,網絡輿論的左右能量格外巨大,連傳統媒體的聲音都需要借助網絡發力,如果有分量的網絡評論失語,優秀的作品就會在煽情的博客、情緒化的跟帖、近親繁殖式的微信中淹沒。
自媒體式的文藝評論,其語言和樣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一出舞臺作品,一部小說,一位作家或者藝術家,對他們的精彩評論或許來自一傳十、十傳百的微信。在微信里,我們看到的有可能是一封“古人”來信,也有可能是一篇充滿調侃的雜文,還有可能是一個人自說自話般的問答,而這樣的評論樣式恰恰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傳統文藝評論,近些年實際都在“+網絡”,期待借助網絡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可是,光在那里“+”不行,其自身也要適應新的傳播方式,在標題、敘述方式、語言表達上都要面對新的時代。“隱形評論人”的出現,對傳統文藝評論而言,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借鑒。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