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哪一天我們會飛》披著日韓外衣的香港青春片

2016年03月15日 10:21: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哪一天我們會飛》在香港上映的時候,贏得了很多好評,不但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主演蘇麗珊在香港金像獎和臺北金馬獎上也雙雙獲得最佳新演員的提名。但是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的時候,卻排片慘澹,口碑平平。

  導演黃修平曾經憑藉《狂舞派》一舉成名,成為香港新青年的精神領袖。黃修平1998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成長于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他,作品中有太多“香港式”的迷茫與憧憬。同樣,《哪一天我們會飛》中有太多對香港觀眾來説非常有共鳴、有觸動的“梗”,對於內地觀眾來説可能完全是陌生的。

  這是一部披著日韓小清新外衣的香港青春片,很清新,很“香港”,也很青春。《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清新主要體現在故事上。女主人公人到中年,生活非常迷茫,回到自己的中學尋找當年的真情和夢想,在回憶自己與兩個男生糾結的愛戀中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情。有點像《情書》,也有點像《假如愛有天意》。《哪一天我們會飛》的清新也體現在影調上,高曝光,低光比,色彩鮮艷宛如童話,配上“那些年青澀的三人組”,充滿了文藝青年追求夢想的小資腔調。

  《哪一天我們會飛》同樣很香港。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作為首個回歸的“離島”,香港人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和焦慮。那一代香港青年是迷茫的,也是充滿希望的。香港不是臺灣,拍不出《我的少女時代》那樣的校園故事;香港也不是內地,同樣拍不出《青春派》那樣的叛逆青春。香港就是香港,一塊永遠在自我身份認同中焦慮著的“飛地”,那裏的年輕人追求娛樂,但並不逆反;那裏的年輕人有愛有夢,但很糾結;那裏的年輕人渴望飛翔,但是卻不知道哪才應該是自己飛往的終點。於是,所有的理想都會在時間的催化下等待破滅,前方不是青春的夭折,就是中年生活的混亂。這部電影展現了1997年之後香港的坎坷。

  但《哪一天我們會飛》也是青春的。表現90年代的段落是青春的,三個熱愛生活的年輕人,一塊嘗試探索夢想、愛情、友誼的真諦,極為純澈的感情,極為單純的夢想。香港是金融中心,但是香港人夢想的青春卻是不沾染任何金錢味道的。表現2015年的段落同樣也是青春的。整部電影雖然以一個“中年危機式”的開端展開,但是經過對回憶的挖掘和心結的釋放,整部電影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很溫柔的正能量,還有什麼夢想比想要飛更加陽光呢?

  所以説,《哪一天我們會飛》是一部香港意識和香港特徵很強的文藝小清新電影。在本土化方面與內地觀眾存在一定的距離,也就存在一定的障礙。中國觀眾的審美已經被好萊塢大片洗禮得非常“好大喜功”,沒有快節奏、沒有大場面、沒有大明星的電影很容易受到冷遇。但是不管怎樣,這部中規中矩、不溫不火的“小”電影,還是為中國院線的多樣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芝麻)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