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英雄惡搞歷史成網路公害

時間:2015-06-25 15: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插畫:李瑞寧

  近日,《親歷者講述劉胡蘭的真摯戀情》一文走紅網路,通過實地走訪劉胡蘭生前當事人,講述烈士生前身後事,澄清歷史、揭示真相、以正視聽。這既揭露了網路博文《在武力脅迫下,鄉親們顫抖著,鍘死了劉胡蘭》的造假,也是對網上抹黑英雄、歪曲歷史現象的一次有力回擊。

  在網際網路叢林中,歷史虛無主義悄悄披上了摩登的外衣,罔顧事實質疑一切,惡搞戲説顛覆主流: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劉胡蘭係被鄉親所殺,雷鋒日記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壯士其實是土匪……這些現象是網路惡搞文化的一個縮影,卻從深層次反映出一些網民價值觀的缺失與精神信仰的迷失。

  質疑抹黑吸睛

  背後暴露的是歷史虛無主義,以及“過度反思”所掩蓋的文化不自信和價值觀危機

  “如果黃繼光堵住槍口1秒鐘,按M1917的技術參數,則至少身中七彈,他將吸收3萬焦耳的能量,這能量足以打碎一塊巨石。所以只要黃是人類,就不可能有稍微完整的屍體殘留。” 一段時間以來,網路上質疑黃繼光英雄事跡的言論層出不窮,甚至有網友在微博上用看似科學的數據加以佐證。面對質疑,目睹黃繼光就義的老戰友李繼德義憤填膺地説:“這絕對是給英雄抹黑,給我們軍人抹黑。”

  被質疑的不只是黃繼光。有媒體報道,一位軍史教員在課下就曾被學員詰問:“您難道不看微博嗎?您剛才講的邱少雲事跡,違背生理學常識,根本不可能!”某網站上的一篇文章,更通過貌似詳實的生理學和醫學分析,得出結論:“邱少雲在被火燒的瞬間,以及過程中不斷加重的刺激引發的運動,是不可能通過意志來抑制而保持完全的‘一動不動’”。

  “實質上,振振有詞的所謂‘生理學’説辭背後,折射出的是網路輿論場上潛藏的一股意識形態暗流”,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孟威,將這種網際網路“顛覆觀”歸咎為其“背後的歷史虛無主義,以及‘過度反思’所掩蓋的文化不自信和價值觀危機”。

  “對自己的歷史、民族的文化乃至於自己的民族,採取輕蔑的、否定的態度,把自己的歷史説得一無是處”,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教授這樣定義歷史虛無主義。

  網際網路時代,歷史虛無主義並非只有一張面孔,在“時尚元素”的包裝下往往會粉墨登場——通過網路“惡搞”、調侃,乃至醜化、滑稽化英雄先烈和歷史人物:賴寧是“官二代”,雷鋒玩“姐弟戀”,孫中山“包二奶”,岳飛是“大地主”,孔子是“喪家犬”……

  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高舉“學術自由”之名,這是很多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標配”。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戚學民認為,“學術研究是有規則的,遵守嚴格的學術方法,並且可以驗證。而網上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章,要麼是先有結論,再找證據,以否定民族之根;要麼就是簡單的情緒宣泄,從不尊崇任何學術規範。”

  2010年,一篇名為《林則徐飛起一腳,把中國踹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文章迅速“躥紅”某論壇,文章將鴉片戰爭的爆發和晚清中國所遭受的滔天大禍都歸結于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並得出結論:“在中國歷史上,論起禍國殃民,林則徐絕對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奪得狀元的桂冠。”

  這樣的結論,無憑無據,令人瞠目。這篇文章引發一些網民的質疑和反駁。有網友表達這樣的觀點:“歷史不是任人裝扮的小姑娘,網際網路上也不能胡亂任性。”

  底線不可觸碰

  質疑歷史應有底線,那些經過歷史評定的、民族達成共識的歷史人物,已經成為整個社會象徵符號

  在劉胡蘭犧牲60週年之際,某教授在部落格中發文,稱女烈士劉胡蘭並非被國民黨所害,而是死於鄉親們的鍘刀下,引發軒然大波。隨後,又有人中傷劉胡蘭“精神有問題”“是紅軍連長的小三”等。6月14日,網際網路上《親歷者講述劉胡蘭的真摯戀情》一文受到網民追捧,該文通過實地採訪當事人,讓謠言不攻自破。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是先發佈後過濾,“無數普通個人都可以運用新興傳播技術成為直接面向公眾與社會發聲的信源。因此,‘未經證實’或‘未經官方證實’就進入社會的資訊,從數量上呈現爆炸式增長。”對於網路謠言的産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何威這樣表述。

  除卻“空穴來風”式的憑空杜撰,把歷史事件或人物孤立起來看,以偏概全,以支流代替主流並得出結論也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大特徵。

  “質疑歷史應有底線,對於那些經過歷史評定的、民族達成共識的,進而成為整個社會象徵符號的歷史人物,不可隨意觸碰,這是一個國家賴以存在的基本價值。”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

  “在任何國家都如此,包括西方社會。”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帆認為,“某種意義上説,這類歷史英雄形象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問題,更是信仰問題。”

  面對網路一些“翻案風”,國防大學教授徐焰表示,“這種鼓噪的目的,只是想説中國革命的對象都是些‘好人’,並以此來否定當年的革命戰爭和建立新中國的合理性。這根本就不是追求史學‘公正’,而是一種政治鬥爭手段。”

  有專家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網上“任性”的背後,是一些別有用心者的陰謀,不僅涉及史學領域的大是大非,而且關係做人立身的根本。如果長期無視甚至放縱,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依法嚴厲打擊

  截至目前已有133個以“揭秘”“真相”為噱頭,打著“你不知道的歷史”等旗號的微信公眾賬號被關閉

  頭戴雷鋒帽、身著舊軍裝、肩披紅斗篷、手捧日記本,2011年一部稱為《雷鋒俠》的微電影走紅網路。電影摻雜著西方超人的元素,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敘述了一個“英雄救美”的故事。兩年後,微電影《熱血雷鋒俠》再度用“無厘頭”式的幽默講述了發生在雷鋒俠和地溝油俠、師傅盲俠、周女俠、葫蘆娃俠之間的恩愛情仇。“看似宣傳雷鋒精神,實則辱罵雷鋒,太沒勁太低劣”,有網友評價,“這部電影的走紅是時代的悲劇。”

  “現在的年輕人與歷史之間存在著‘隔膜’,很難理解中華民族在苦難中涌現出的英雄事跡和善良人物”,當然“也有個別人用顛覆歷史、顛覆典型的辦法,來否定一個時代,打碎民族的根基。”張頤武表示。

  如此惡搞,遭到一些網民的自發抵制和國家層面的依法打擊。據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微信平臺中一批公眾賬號以“揭秘”“真相”為噱頭,打著“你不知道的歷史”“這才是歷史”“我知道的歷史”等旗號,捏造事實,歪曲歷史。截至目前已有133個相關微信公眾賬號被依法關閉。

  首都網際網路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網際網路上傳播歪曲黨史國史資訊的違法違規行為,突破底線,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重擾亂網路傳播秩序,應當依法予以嚴厲處置。北京屬地重點網站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阻斷歪曲黨史國史資訊的傳播,積極推送優秀作品。網站從業人員要提升思想認識,以正確歷史觀指導業務開展,要培養相關編輯人員樹立正確歷史觀,提高辨別力,把好內容關。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指出,呵護良好的網路環境,還需要發揮網民的監督作用。“網路生態需要網民共同維護。某種程度上,網路就是一個小社會。同現實社會一樣,網路空間允許有不同聲音,多元觀點,但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所以,每一位網民都應該自覺守住底線,把握住邊界。”該負責人説。

  以戲説代替正説,以調侃代替客觀中立的敘述,以質疑代替解讀……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認為,“摧垮高尚、消滅英雄的狂歡過程,或許會帶來些許快樂。但‘拉黑’之後呢?喪失了精神偶像,最終陷入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5日 23 版)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