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左耳》的時候心情有一點兒複雜,它的確讓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因而它並不成立的情節、做作的臺詞,並沒有讓我覺得難為情,反而覺得有點親切感,因為年少的時候,真的説過那些蠢話,做過那些蠢事。
但就電影的創作層面來看,《左耳》暴露了導演在整體把控上的無力。編劇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好對話,臺詞過於生硬,情節轉換間過於突兀。如果給《左耳》打分的話,我會給出五分,因為它明明就是一部五分電影。觀看的過程裏,內心一直有這樣的聲音在小聲説:差一點,就差那麼一點兒,電影就到達及格分了。
《左耳》的風格容易讓人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角色年齡相近,故事的殘酷元素相似,好男孩與壞女孩,好女孩與壞男孩,他們的情感彼此交叉,卻又永遠恒定在一個點上。但《殺人事件》在創作上的成熟度,要遠遠超過《左耳》。
作為蘇有朋的導演處女作,能贏得兩天過億的票房成績,這只能證明電影的選材是準確的。但是,《左耳》白白浪費了一流的攝影、不錯的音樂,以及具有挖掘價值的演員班底,它沒能被編織成一個緊湊的故事,讓觀影過程變得冗長。
《左耳》的一大貢獻是捧出了飾演李珥的演員陳都靈,這是一個在表演上可以用“璞玉”來形容的新生演員。在大銀幕上她是青澀的,但不是“謀女郎”的那種青澀,而是真正未走出生命本質懵懂的那種青澀,同時具備文藝與商業兩種氣質。
值得留意的是,《左耳》的演員陣容無一大牌,清一色的大銀幕新人,這為青春片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青春電影並非依賴一線演員才能成功,關鍵在於作品能否觸碰目標觀眾的心靈敏感點。
蘇有朋為《左耳》帶來了臺灣味道,另一方面,《左耳》也延續了《匆匆那年》的調性。這正是眼下電影市場需要的青春片,它不成熟,但因為其故事曾陪伴許多人成長,而被鍍上了一層金色;它槽點眾多,但吐槽它反而成為參與電影分享的一種方式。 (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