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做自己,徐克做市場

時間:2014-12-30 10:17   來源:新京報

  華語圈當下居於主流的這批“大片導演”們,似乎都無法回避一個被稱為“水土”的問題。姜文和其他第五代導演一樣,他們的經歷決定了他們更加適應注重個人表達的作者電影語法,可是商業影片有其自身的語法策略。而徐克則更多是在嘗試克服香港導演北上的水土不服的問題。未來長時間內,這兩類當今華語商業大片的創作者們依然會在“水土不服”的窘境中繼續蹣跚前行,並面臨那一道冷酷的選擇題:做你自己,還是適應規則?

  隨著華語電影票房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最高紀錄,中國本土的電影製作已然進入了“頭腦發熱、供血不足”的狀態,在熱錢流淌的投資界,製片人和商人們憑著為時不長的幾年電影投資經驗,在有限的人選中挑揀著他們認為可以為自己帶來票房神話的創作組合,可是由於多方面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原因,華語圈當下居於主流的這批“大片導演”們,似乎都無法回避一個被稱為“水土”的問題。中國內地導演姜文的《一步之遙》和中國香港導演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共同構成了這個一體兩面的症候典型。

  √ 高密度對話延續姜文快節奏

   第五代導演拍不好“大場面”

  先説《一步之遙》。導演姜文,按照當今流行的華語導演代際分類,應當屬於“第五代”創作群體的成員(儘管他本人並不承認這一點),這批人是當下華語大片導演界的第一大主流,以代表人物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開始,掀開了所謂的華語大片序幕。

  可是你或多或少會發現,這群導演在拍攝商業大片時,往往面臨這麼一個問題:在觀眾喜聞樂見的“大場面”戲上,他們多少都顯示出了自己在場面調度上的羸弱無力:張藝謀那整齊劃一的“團體操美學”路數,讓自己成了油漆匠視覺係的代言人;陳凱歌的幾次古裝大片嘗試,讓自己在大場面戲的掌控力短板暴露無遺。

  曾經以《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打下了堅實的個人風格標簽的姜文,在這次的《一步之遙》裏也給人形成了這麼一個錯覺:那些看似花費不菲的場面戲,卻透著一股濃郁的廉價味道,大段表現花國選美過程的主持唸白、舞蹈表演和歌劇演唱的場景,並未給人帶來多少視聽上的震撼,反而讓人覺得中國電視熒屏上的那些綜藝節目登堂入室了。

  反倒是那些姜文過往輕車熟路、可惜觀眾不太買賬的高密度對話戲和超現實幻想戲,依然激烈地迸發出姜文獨有的創作活力因子。每每到這些段落,六神無主的導演夢囈了半天之後像是突然找回了自己的語言節奏,開始他聲情並茂而滔滔不絕的激揚演説。在一場對話戲中,短至幾分之一秒的短鏡頭快切,配上不斷增大的畫面景別,姜文給我們製造出了令人窒息的電影節奏;在心理幻想場景內不斷插入的沙灘腳步特寫和女神回眸的鏡頭,甚或是在囈語中奔向月球的癲狂段落,也能讓你體會到姜文蓬勃的思維活力。

  可以説,《一步之遙》的內核,依然是姜文對於愛情、對於母體和歷史的三重剖白。不過,看著這部影片在精彩絕倫的“姜文標簽”戲和雜亂無章的“華麗場面”戲之間跌宕起伏,我的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來形容。

  在我看來,姜文和其他被趕鴨子上架的第五代導演一樣,他們的學習和創作經歷,決定了他們更加適應注重個人表達的作者電影語法,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內給予足夠的自由度,他們一定能給你絕對獨特的東西。可是商業影片有其自身的語法策略,敘事的流暢性和場面的效果性是首要的。

  因此,藝術片的創作風格和商業大片在中國交匯出了不少奇特的現象——道德上模棱兩可的主角和反派,敘事追求意義和反思的演繹策略,而場面戲的形式呆板、視點錯位、節奏混亂,卻會在多數情況下令影片折戟沉沙。

  √ 徐克認定類型元素進行深化

   缺機靈古怪思維敏捷的角色

  再説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卻正好成了上述導演可以對鏡自觀的例證。這部脫胎于樣板戲的電影,卻讓一位從商業電影市場中成長起來的香港新浪潮導演接手了,該行為本身就足以構成一個“港導如何融入主流電影創作克服北上水土不服”的命題被反覆關注。

  《智取威虎山》本身就有一個非常好的類型片基礎,徐克是位明智的創作者,審時度勢地甩掉了那些國産導演常有的思想包袱,不把如何塑造一個令人信服的楊子榮作為最大的挑戰,而是認定了幾個類型元素進行深化:如何塑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人物,如何打造一個看似固若金湯的堡壘,又如何讓解放軍克服天險攻克這座堡壘,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去表現土匪與解放軍的對戰場面。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個造型異常誇張、手段異常狠辣、性格非常鮮明的座山雕,看到了一座規模比原作大上好幾倍的土匪基地和琳瑯滿目的武器裝備,我們也如願以償地欣賞到了幾場“值回票價”的對戰場面戲。

  影片中最值得稱道的一場戲就是解放軍和土匪在村莊中的對戰,從兵力懸殊起始,開戰前緊張氣氛的營造,解放軍有條不紊的布陣,到對戰廝殺時的場面戲和人物戲的交叉交代,你都能看出徐克在操控這種大戲時的自信。與那些碰到人多就自亂陣腳、語無倫次的第五代導演不同,徐克的這場雪戰戲將四個方位上的四波攻堅戰都做了清晰的交代,每個方位都能看到數名有特點的解放軍戰士或者匪軍反派人物,通過不同的武器和戰斗方式來反映出他們各自的性格、技能,同時在幾個關鍵方位上安插一些意外和漏洞,讓完美的圍剿計劃在不斷出現被突圍的可能性中調整節奏的緩急,完美地詮釋了大場面戲的調度原則:既然你是花了大錢拍的,那就讓觀眾看出來你是花了大錢的。

  徐克在並未顛覆原有故事架構和人物形象的前提下,仍然讓我們在這個滾瓜爛熟的題材裏體會到了新奇和愉悅,就在於對“場面奇觀”的用心經營。

  徐克似乎已經部分把到了內地商業片的脈門,但與此同時,人物扁平化和敘事扁平化,也會令他的作品慢慢失去那些機靈古怪、思維敏捷的滑溜兒角色。不過比起那些將自己的創作領域退縮到僅有堆砌段子的對話戲的導演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給徐克喝彩呢?

  我很高興能在《一步之遙》裏“看到”姜文,我也很高興在《智取威虎山》裏“看不到”徐克。雖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兩類當今華語商業大片的創作者們依然會在“水土不服”的窘境中繼續蹣跚前行,不過,這並不會改變前方迎接他們的那一道冷酷的選擇題:做你自己,還是適應規則。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