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還有林兆華不相信

時間:2014-05-20 08:09   來源:京華時報

  《雷雨2014》作為第四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唯一一部國內原創劇目亮相天津大劇院。演出前沒有合閉大幕的神秘感,演出後也沒有拉開大幕的儀式感,一切就像在排練場中一般放鬆、零落地進行著,同時也充斥著日常生活般的無序和不安。

  全劇時長80分鐘,從原劇本的近200分鐘戲中拿掉了一半多的內容——事實上,這根本算不上一齣“完整”的戲劇演出,創作者只是從《雷雨》作品中剪輯出數個片段,以周樸園為表演中心,拉扯出了與之相關的人物和段落,像一齣有畫面的廣播劇。

  相對正式的演出從《雷雨》結尾處開始。槍聲響起,周萍自殺,周樸園坐在沙發上點起一根煙,回溯這悶氣而淒厲的一天,感嘆生之不易。演員們表演了“喂藥”“客廳鬧鬼”“周萍四鳳私會”“侍萍樸園相會”等幾個“經典”片段。周樸園一直在臺上,作為中心或者在旁邊打轉,站在一個假裝全知的視角審視。他在每一個片段中間重復了三次有關家庭權威的臺詞,即“我的家庭是我認為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每次唸白亦有差別,堅定或強權,絕望或含糊,是創作者的有意為之。

  聲效道具的上臺是絕對的亮點,告訴我們舞臺上的假和真,充滿著遊戲的趣味。演員則將角色的自然狀態準確地表達了出來,皆不知命運會將自己引向何處。毫不掩飾地説,林兆華戲劇工作室的這一班年輕演員的演繹,比曾經見識過的北京人藝的《雷雨》班底更加從容,最基本的一點是他們扔掉了拿著腔調的吟誦臺詞,而是像生活中的凡人一樣説話、交流、自白。林兆華多年來對他們的浸染和教導終於冒出新芽。他們像菜園子裏的白菜蘿β一樣活在臺上,令人欣慰。

  亮點之餘,遺憾叢生。綜觀全劇表現,皆似一齣精彩的解構《雷雨》的草稿演出,最終呈現出了數個偶然巧合的簡單、粗暴,卻無法解説人性深處的合理和必然。與現實的連接更是完全失效,不知道《雷雨2014》的“2014”意味著什麼。加之劇本情節密不透風,環環相扣,堪稱“完美”,像一個挂在雲上的盒子,讓我們仰視太久,忘記了其實我們根本不曾懂得其中的玄機和縫隙。

  幸好還有林兆華不相信,不相信自己真的懂了,所以他試圖從一個老人(周樸園,或者他自己)的角度重新探看,想趁命運的這場雷雨澆透全身之前,再挑起花園裏那根致命的電線,引流自飲,卻因為找不到另一班和他一樣的人,無法達成。創作是一種勇氣,需要時刻自省較勁,對抗絕望和無聊,對抗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放棄和無力。當下戲劇創作環境扁平無趣,大多數人都在尋找儘量簡單的辦法轟炸舞臺,卻沒有能力多問自己幾個觀念上或者手段上的問題。

  事實上,《雷雨2014》從創作之初到最終成型的整個過程,著實能算是中國話劇這30年的一部微縮演變史了。有精彩的閃念、無奈的滯緩、苦痛的斬斷,最終是年輕人負責任的接班。作為臺下的觀眾,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大概就是借著這出未完成的作品的雛形,想像它本來可以抵達更遙遠的地方,等待重新上路激浪心靈的時刻。會有的,會有的。(呂彥妮)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