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是甜品還是巨無霸

時間:2014-03-28 10:08   來源:新京報

  為期5周上演137場演出和222場活動,香港藝術節規模盛大,然而這座城市的焦點終究不是藝術。

  香港藝術節在每年的二三月伴春而來,成為香港本地乃至全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藝術節。今年是第42屆,也是公認的演出“大年”,尤其舞蹈類演出,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最大牌的藝術家作品。其中既有已故“舞蹈女皇”皮娜鮑什早年創作的舞蹈歌劇《死而復生的伊菲格尼》,又有荷蘭舞蹈劇場靈魂人物依利基利安和美國後現代舞蹈大師崔莎布朗的經典之作。

  戲劇、音樂與傳統藝術類同樣不乏亮點。藝術節收官大戲波蘭導演瓦裏科夫斯基五個多小時的鴻篇巨制《莎士比亞非洲故事》,就吸引到北上廣不少藝術從業者與愛好者傾巢而出,“打飛的”趕來朝聖的人群裏還有內地戲劇導演孟京輝和郭曉男等人。

  為期5周上演137場演出和222場活動,如此規模的香港藝術節放在全世界也算得上藝術節中的“巨無霸”。其專業化程度之高與國際視野之廣,是香港藝術節留給我最深的印象。節目編排不拘一格,以風格多樣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無論經典、先鋒、本土、異域的,都能在藝術節上得到展示。

  並且,欣賞一流的藝術還不用花費一流的價錢。香港藝術節所有演出平均票價設在兩三百港元,學生還可享受半價票,這大概就是在北京隨便看一部小劇場話劇的價錢。提前半年開始預售既分擔了藝術節的資金壓力,也不易造成熱門節目在短時間內的哄搶。

  對於一個長達5周的大型藝術節而言,節目過於分散恐怕是外地觀眾成行的一大阻力。另外,當地的宣傳氣氛也不如意想中那樣濃烈。除卻文化中心、演藝學院等演出場所,以及地鐵燈箱的海報,藝術節在整座城市幾乎難覓蹤跡。

  大概與門庭若市的商業街和購物中心相比,劇場永遠是一個寂寞的存在。説到底,這座城市的焦點終究不是藝術,藝術不過是主菜之後一道錦上添花的甜品。但當我從尖沙咀鬧市區的文化中心散戲出來,漫步于星光大道,穿梭在忙著按快門、大包小包採購的人群之中時,我忽而感到一種莫名的輕鬆和自在,並確信有些東西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就像藝術改變著城市,改變著城市裏的人一樣。(新京報記者 陳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