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論苑:讓細節變成情節

時間:2013-08-28 14:40   來源:人民日報

  抵禦酷暑,最好的辦法,就是安靜地去做兩件事——讀書與寫作。

  在這個夏季裏,我先是讀完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隨後再看美國作家愛德華P瓊斯的《已知的世界》,書桌邊還有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的磚頭一樣厚的《2666》在等待,以及剛訂來的美國作家菲利普羅斯的文藝對話集《行話》……當然,還有更多的書要去讀。讀書,讓我躲避了這幾乎橫掃全球的酷熱。都説“心靜自然涼”,讀書就是心靜的前提之一。

  當然,還有寫作。

  驀然回首,寫作三十年,按時間順序,正好分為三個階段,前十年屬於“傻寫”,只顧埋頭拉車,不想抬頭看路;中間十年“停歇”,對自己的創作能力産生懷疑,當然最後還是繼續上路;最近十年則是“邊思邊寫”。

  最近十年的寫作,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寫作者,思考的時間應該多於寫作的時間。這句話聽上去如此輕鬆,但實際做來並非容易。許多寫作者,尤其是處於創作噴發期的作家,極有可能在興奮的狀態中,忘記思考,或者説捨不得把寶貴的時間用來思考。但是我想説,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思考會給寫作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並由此取得進步。

  199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曾經把寫作形象地比作“做椅子”。由此看出來,“寫作”是一個“技術活兒”。既然是技術,那就不能蠻幹,需要坐下來,好好地思考,該怎樣使用“鋸、刨、鑿……”等等工具。

  我正在構思一部長篇小説,這是一部結構有些複雜的小説,光是大綱,就寫了兩萬字。儘管如此,仍然覺得似乎還有不嚴謹、不滿意的地方,因此遲遲沒有正式“開工”。構思這部小説時,我如過去一樣,還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關注人物命運發展,還有故事情節的推進上。這樣起初覺得還算可以,但是靜下來想一想,覺得過於老套,缺少新意。突然想起“寫作”如“做椅子”的説法,我就想,儘管椅子的形狀早已經約定俗成,但能不能在約定俗成中,盡可能地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呢?

  我是一個閒暇時間裏喜歡獨自走路或是坐在窗戶邊上長時間遙望遠方的人,許多小説我都是在這兩種狀態下構思成熟的。那天不知為什麼,我坐在窗邊發呆時,忽然想到了幾年前寫的一部短篇小説《戴軍帽的李文》。在那個“成長題材”的短篇小説裏,通過“軍帽”這個細節,寫了一個青年工人熱烈而又悲壯、慘烈的“成長歷程”。那是一篇通過細節衍變成情節,進而推動故事發展的小説。於是我想,在眼下構思的這部長篇小説裏,能否也通過由“細節包裹成情節”,來組裝成為小説敘事進展的“助推器”呢?

  一個細節出現一次,是細節;出現兩次,還是細節;但是,當一個細節出現很多次的時候,那麼這個“細節”其實就變成了“情節”。“出現很多次的細節”,可以把它“安裝”在一個人物的身上,也可以“載入”在故事的進程上,無論怎樣,它都可以推動敘事的發展,可以使小説的寬度和人物的深度有所加強。這樣的方法,我在短篇小説裏嘗試過,但還沒有在長篇小説裏使用。

  “讓細節變成情節”,此種“技藝”,在長篇小説裏早已有之。比如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長篇小説《一九八四》,裏面不斷出現的“忘懷洞”——一幢大樓裏擁有能將所有帶文字的紙張瞬間吸走的幾千個大洞的情節,其實就是一個“細節變成情節”的範例。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這個方法以前我也明白,可始終沒有進一步強化認識,或者説,沒有在長篇小説創作中強有力地實際應用。

  “讓細節變成情節”,除了能夠拓寬敘事方法,還有一種好處,那就是將會“引誘”讀者上鉤。在當下,能將一部十幾萬字或是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説讀完,閱讀者肯定會是一位非常愛好文學的人。愛好文學的人,大都內心細膩、敏感。而內心細膩、敏感的人,又是格外注重細節的人。如此,在一部小説中,當有一個人物或是一段故事,是通過“細節變成情節”來描述和推動的話,那麼無疑將會極大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你的作品,能夠獲得更多人的親近。

  當然,要想使“細節變成情節”這門“技藝”獲得成功,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這個“細節”一定要是精彩的、聞所未聞的、獨一無二的。假如這個“細節”不是絕對精彩的話,千萬不要去嘗試,否則一定會失敗的。同樣,即使這個細節具備了精彩的、聞所未聞的、獨一無二的條件,也還要作家巧妙、精準的應用,否則的話,同樣註定失敗。

  作家構思、創作,就是在虛幻的世界裏“做椅子”,要在想像中完成一個嶄新世界的誕生。你做的“椅子”是否精良——那就看你的功底了。別無選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