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只要看看媒體、瞧瞧廣告,你就會發現,遍地皆有“節”,而且都貼上“文化”的標簽。
翻開書桌上的臺曆,除了我國傳統的節日外,我曾有意識地記下了不計其數的“節”。 這周是梅花旅遊節,下周是梨花文化節:今天是採茶節,明天是開捕節;這個月是鬱金香節,下個月是月季花節;剛送走了枇杷節,又迎來了楊梅節。其間,還穿插了無數個層層疊疊的數不清記不全的廟會、花會、龍蝦節、草莓節、葡萄節、旅遊節。人們在盡情享受“節”的歡快的同時,當然也掏盡了自己的錢包。至於人們在親歷了五花八門的“節”後,對藝術的熏陶、文化的滋潤、知識的豐富、視野的開闊等,有何收穫,似乎不得而知。
出於對“節”的好奇,筆者也參與過幾次。一天,在報上看到一則廣告,説是某地正在隆重舉辦一個傳統文化的“節”,內容豐富,精彩異常。戴上“傳統文化”帽子的這個“節”,有舞長龍、耍獅子、踩高蹺、挑花籃、鬥雞、武術等各種表演,持續一個月,足讓遊客大飽眼福。於是,我攜親帶友傾巢出動,誰知,到了售票處,門票已漲了三成。抱著“既來之則看之”的心態進去一看,真讓人傻了眼,除了目睹幾條橫幅、路邊稀稀拉拉的彩旗和一些鮮花外,什麼演出也沒有。於是,我問管理人員:“為何沒有演出活動?”他笑笑答:“頭三天有,現在沒有了。你沒看看今天是第幾天?”我説:“才第七天呀!”“是啊,過了頭三天,每週安排一次演出,誰叫你沒選準日子呢!”
回家時,我坐在公交車上,心裏總感憋屈,既花了大把的鈔票,又未目睹演出,真倒楣。但又一想,茅塞頓開,並自我責備:我真傻,誰讓你把這個“節”當那麼回事的?其實,各種“節”的虎頭蛇尾並不鮮見。頭一天隆重開幕,領導剪綵,賓客光臨,名人助興,當然隆重熱烈,“文化味”十足,至於以後嘛,民眾來不來、看到看不到“文化”,就隨它去了!
我不是一概地説所有“節”都不好,如果辦的是真正豐富民眾生活的“節”,如果“節”裏面真的注重“文化”,那麼,老百姓一定會親近、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