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音樂選秀節目“火並”起來,成了今年綜藝熒屏一大“奇觀”。這背後,對選手資源的爭奪是另一場激戰。眾多已簽約的專業歌手紛紛“回爐”,與草根同臺競秀。
在北京打拼了10餘年的音樂人、歌手莫艷琳,曾參加《中國最強音》。她坦言自己其實是排斥選秀這種形式的,但囿于公司給的壓力,“因為現在唱片行業不景氣,如果你不是人氣歌手,你做的音樂根本沒辦法讓別人聽到,就算你發了專輯,也跟沒發是一樣的。這幾年下來,選秀成了歌手提升知名度的唯一途徑、方式。”
最終,公司以“你就當做一場宣傳通告來完成”為理由説服了她。不過,很快“插曲”發生了,她中途退賽了,最主要的原因是選歌問題,她想唱自己的作品《看海》,不過節目方堅決不同意,理由是“這首歌不紅”。
事有巧合,有一位歌手也在微博中抱怨,某檔音樂選秀節目從第一季就對其發出過邀請,但是不讓唱原創,“我發現許多節目其實跟音樂,尤其是原創音樂都沒什麼關係。只有發聲機器和娛樂炒作點被大眾津津樂道。”
歌手與音樂選秀節目之間的博弈,説到底是音樂與選秀之間的南轅北轍。不管經過怎樣的化粧、包裝、偽裝,電視節目的本性只有一點,追求可看性,追逐收視率。“排擠”原創歌曲,是因為只有那些唱濫了的所謂紅歌,才更易引起共鳴。諷刺的是,節目製作方往往高喊“向經典致敬”,自我崇高化,蠱惑了不少觀眾。
或許有人會説,電視選秀節目可沒義務背負起推動音樂産業進步的重任。但現實情況是,在唱片公司傳統造星機制失效之時,電視選秀已經成為歌壇推新人的重要通道。而新人靠什麼立足?歸根結底還是要靠音樂作品。當電視人光顧著打撈好聲音,而斷掉好作品的路,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生生把音樂産業“腰斬”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好聲音、金嗓子佔據了舞臺,聚焦了關注,那些好作品、好音樂只能眼巴巴祈求“神助”了。當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一夜成名,那些勤懇奮鬥的音樂人,還有多少能木秀于林,完全遮罩喧囂浮躁的侵襲?
據媒體報道,浙江衛視正在孕育《中國好歌曲》,並亮出了“中國樂壇需要好聲音,更需要好作品”的姿態。消息一齣,便聞“挺”聲,“終於有了推介新歌的節目了,不管辦得如何,先讚一個。”
但願《中國好歌曲》是一個好開端,但願借助電視傳播的強大羽翼,孵化出更多好音樂,而不單單是好聲音。(李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