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強音》已經播出了5期,節目在真人秀部分的打造已經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特別是第五期"導師之家",隨著節目商業化到極致,豪宅、新車、旅遊區美景等節目設置看得人眼花繚亂,真人秀部分也是利用兩組選手一起經受導師宣佈結果的對比性設置將看點大大加強。但與之相反的是,節目中的音樂並沒有得到最大限度放大,選手演唱的各處細節均充斥著節目製作方對音樂環節的隨意,甚至是馬虎。《中國最強音》正走在一條偏執的道路上。(據5月20日《新快報》)
繼《中國好聲音》播出之後,此類大型勵志音樂類節目層出不窮,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我為歌狂及中國最強音,“音樂”成了賺取高收視率的新寵,但扎堆出現的歌唱類節目難免讓人感到“審美疲勞”,也讓節目組為高收視率走上偏道,漸漸出現節目形式同質化、創意以模倣為主、廣告植入氾濫等問題,讓節目“商業化”愈演愈烈。
《中國最強音》播出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和爭議,節目播出至今,其核心內容似乎不在“最強音”上:參賽歌手服裝上沒有講究,化粧上沒有講究,音響上沒有講究,編曲上更沒有講究,節目除了個別自己會編曲的歌手錶現尚且勉強讓人接受之外,其他的專業、非專業歌手紛紛敗陣,節目組對選手演唱一塊表現得極為隨意,甚至馬虎,絲毫不見其玩真人秀的熱情。如果你有心看了《中國最強音》已經播出的五期節目,那麼你會感覺到,“最強音”的商業化元素幾乎是一期比一期濃郁。
雖然節目組一直強調《中國最強音》不是要選擇最好的聲音,但這檔節目畢竟是以“唱歌”來評判選手晉級與否。不管節目的目的何在,唱歌節目最重要就是歌聲,如果連歌聲都不吸引人,那還有什麼意義呢?若節目組依然在“唱歌”這一核心環節上如此隨意馬虎,足見節目組已走上一條偏執而錯誤的道路了。
從第一期節目播出,就有人質疑《中國最強音》不只學員是打醬油的,連導師也如同打醬油的。部分導師甚至忽視歌手的表現,從商業市場的需求上做評判;導演組拋開“專業音樂”的理念,向娛樂性和煽情元素做出妥協,模式上更覺得像山寨達人秀的音樂版,其散亂根本無法營造“最強音”的氣場跟感覺。可以説《中國最強音》是一檔商業和表演痕跡很濃的節目,它過分追求話題性、衝突性和商業化,戴上“音樂”的外殼,卻始終沒有擺脫過分娛樂化的老套路。
社會上不乏真正會唱歌的人才,但真正有商業價值的並不多。然而這也不是促使音樂類節目無底線地商業化的原因。在《中國好聲音》之後出現《我是歌手》,之後出現《我是歌狂》《中國最強音》,不管今後出現多少個此類音樂節目,“音樂”二字仍應該是節目的重心。若節目製作拋開“音樂”,盲目套用節目形式倉促開工,不做好前期策劃和對觀眾情緒的合理安排,而一味追求商業化利益和快節奏剪輯,無意義的炫技只會讓觀眾不再買賬,且對此類大型音樂節目産生審美疲勞。(文/林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