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語言暴力並非平仄問題

時間:2013-05-10 14:20   來源:新京報

  孔慶東爆粗口,被判道歉,表明言論自由顯然有其邊界所在,如果明知自己的言論會傷害他人名譽且有意為之,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在校生關凱元,因為對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一首七律提出意見,“格律不對……好歹孤仄孤平不該犯”,卻被孔慶東回復“驢唇不對馬嘴……你就是個狗漢奸……”為此,關凱元將孔慶東訴至海淀法院。近日,法院一審判決,孔慶東在判決生效七日內,選擇一家全國發行的報刊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200元、給付公證費1000元。

  正如法官所説,隨著部落格、微博、社交網站及視頻網站興起,如果發生了侵權情況,由於網友間的相互轉載,大大擴大了侵權行為的後果和影響範圍。在本案中,關凱元指出的僅僅只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個技術問題,孔慶東不僅大爆粗口,而且在其回復被多人轉發後,對對方的責問置之不理,于情于理于法均有不合。

  首先,文學創作尤其是古典詩詞創作卻有其規律及格式,關凱元正是基於這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意見對不對是一回事,孔慶東是否聽取也是其自由。但是,就此爆粗口,指稱對方為“狗漢奸”,于情不合。

  其次,關凱元在名譽權被侵害之後責問,作為當事者的孔慶東無疑應當想到,自己是公眾人物,在微博這種公共平臺的辱罵,與兩人私下的口角有著顯著差別,自己的行為已經在事實上導致對方受辱。言論自由顯然有其邊界所在,如果明知自己的言論會傷害他人名譽且有意為之,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眾所週知,近年來孔慶東屢次大爆粗口,罵名人,罵記者,罵網友。此前,沒有人將其訴至公堂。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孔慶東的行為合乎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現行法律。且不説孔慶東作為為人師表的大學教授,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責,就是普通的民眾,在現實生活中也鮮有“以罵代説”者。

  人們對於這樣的“罵家”,也往往避之唯恐不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在現代社會這也應該是基本的要求。語言的粗鄙化和對他人意見的惡意攻擊,顯然也為孔子所反對。他更不會認為,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個性和風範。

  法院做出的判決也告訴眾人,網路爆粗口應有道德底限,否則即是違法。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