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這是偉大的五四先驅對青春的禮讚。問世間青春為何物,為何讓那麼多人愛戀、癡迷、感動並回憶——青春最大的魅力和感染力,也許不僅在其銳氣和勇氣,也不僅在其夢想與希望,更在其生命中萌動著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青年梁啟超也曾用熱情似火的文字歌頌過這種維新之魅: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這樣的聲音穿越了中國百年曆史。5月4日,在航太城,習近平總書記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交流時唸唸不忘談創新,對那些圍在他身邊的年輕人循循善誘: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
習總書記在傾聽那些優秀青年代表的成長故事和奮鬥歷程時,也不時因勢利導強調創新的重要。在聽完探月工程二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嫦娥三號衛星總設計師孫澤洲的發言後,總書記問孫澤洲是哪畢業的?孫澤洲回答:“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了解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業績的航太團隊許多人才都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習總書記感觸地説:創新的制高點在科技,科技創新的希望在青年。
青春因為夢想而美麗,因為對創新的追逐而精彩。一個人的青春有很多讓人迷戀的符號,如果非要用一個標誌去定義青春,創造也許理所應當成為青春的座右銘。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很多影響因素和決定條件,如果非要選擇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毫無疑問,也是創新和創造。創新是一個國家強盛的發動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類的發展史和國家的進步史早就證明了這個道理。而青年又是一個國家的希望,青年懷有夢想,國家才有前途。所以,創新的希望在青年,創新也必須成為青年的靈魂,有創新的青年,才有創新的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使命才能完成。
一個沒有創造品質和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只能成為一個誰都可以替代的“人手”,而成不了一個不可替代的“人才”,更成不了令人尊敬的“人物”。一個沒有創造力和創新力的國家,也永遠進入不了世界強國的俱樂部,即使能夠富起來,也不會被人瞧得起,在世界的分工體系中也只能永遠扮演一種苦力和打工者的角色。只有中國製造早日變成中國創造,中國創新品牌成為中國名片時,中國才會散發出發自內心的自信光芒!
而這一切,都需要有把創新融入自己血液中、把創造烙在自己身上的青年一代。
讓一代天驕們“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説到底也是源於創新和創造的自信,中國選擇的這條道路是我們自己摸索著在創新中走出來的!
創新是青年的靈魂,中國很多問題需要制度創新才能解決,中國很多進步需要科技創新才能締造。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思路留下了很多硬骨頭,擺在這一代人面前有很多難解的問題,要找到解決之策,都需要生生不息的制度創新。
創新是青年的靈魂,是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距離實現這個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需要青年一代的創新力去助推這一歷史性的突破。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從航太到深海潛水,中國在很多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水準,但我們還有不少領域落後於世界,改變“中國製造”的形象,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這一切的一切都有賴於青年一代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青年的靈魂,這是時代召喚提出的命題。習總書記在講話中語重心長地説: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面對總書記的期許,當代青年很有必要反思:我們拿什麼去超越前人,拿什麼去大有作為,拿什麼去肩負起主人的重擔?唯有更大的創造力,唯有敢於上下求索開拓進取,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魄力去書寫屬於我們這代人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傳奇!
中國春天的故事,是用創新創造寫就的;中國未來的故事,也只能用創新創造去寫就。青春萬歲,創新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