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跳槽”

時間:2013-04-28 14:10   來源:光明日報

離開央視的節目主持人馬東

離開央視的節目主持人李咏

離開央視的節目主持人白燕升

  最近一個時期,電視節目主持人頻繁的轉型流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梳理下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歷史可以發現,其實這種現象很早就存在。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轉型流動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種情形:一是跨節目轉型,即從電視節目主持人自己熟悉的節目類型轉型主持其他節目,例如孟非由新聞節目主持改做綜藝節目主持,崔永元由訪談節目主持改做綜藝節目主持,撒貝南由法制節目主持改做綜藝節目主持,王小丫由遊戲娛樂節目主持改做財經節目主持等。二是跨區域流動,即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省級衛視之間,省級衛視與中央電視臺之間,包括地方媒體與省級衛視之間的“跳槽”,他們以各種形式在尋求更加適合自己的媒體平臺,有這樣經歷的節目主持人有很多,早期的如楊瀾、許戈輝、魯豫、方宏進等,近期的如邱啟明、朱丹、周立波、李響等。三是跨媒體流動,即電視節目主持人從電視節目主持改做網路視頻節目主持,甚至辦起了自媒體,例如羅振宇等。四是跨職業轉型,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選擇了其他職業,像行政管理、教育、演藝、公益等,例如張政、王志、李咏、倪萍等。五是代季新老交替,中國電視主持界的一批常青樹已經功成身退,淡出熒屏,例如趙忠祥、宋世雄等老一輩電視節目主持人。六是其他行業人員的加入,主要是一些演員、歌星、教師、作家等社會名流與電視媒體合作,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影響力主持電視節目,如郭德綱、柳岩、韓紅、張紹剛、李承鵬等。

  電視節目主持人轉型流動是節目主持人個人能力全面的體現。他們往往一專多能,能夠駕馭得了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節目,可以適應不同欄目、頻道,甚至是不同區域的觀眾欣賞習慣和要求,也正因為此,他們才具備轉型流動的前提條件。電視節目主持人之所以會轉型流動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從電視節目主持人自身角度分析,任何一個節目主持人都有其一定的職業生命週期,求變求新是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換一檔節目,換一個平臺,不一定能再獲職業“第二春”,但轉型流動至少為他們突破瓶頸和再提高提供可能。其次,從電視節目角度分析,與節目主持人的職業生命週期一樣,任何一個節目也同樣有它的高峰低谷,近些年大量的品牌節目不停地改版創新也佐證了這一點,而更換節目主持人是節目“換新顏”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個節目主持人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因此對於媒體來講,邀請一個成熟的知名的節目主持人加盟無疑是收效最快也是最經濟的辦法。再次,這是中國電視事業與産業、計劃與市場相互交織的必然結果。與以往相比,當前中國電視承擔的角色和功能更為複雜,在內容生産上正處於“三品”(“宣傳品”、“作品”、“産品”)交織的時期,中國電視不再只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不是簡單的文化藝術作品,它需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還要有良好的社會效益,更要有能夠在電視傳媒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而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電視生産力中最為活躍、最為關鍵的生産要素,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對於電視媒體來講,節目主持人就是節目的核心和靈魂,他們的知名度、品牌價值影響甚至決定了節目、欄目以及所在媒體的生命力和傳播力。當前中國電視面臨的環境是內部各級電視媒體之間明爭暗鬥、搶佔市場份額,外部還要面臨新媒體、電影、演出等各種娛樂方式多元化的洶湧之勢,以及境外媒體的強勢介入。因此電視節目主持人這種優質資源、稀缺資源必然會因為媒體或平臺競爭力的不同以及價值回報程度的高低影響而出現轉型流動。而近些年一系列文化體制改革舉措也在順應這種形勢發展需求,為他們更加自由地轉型流動提供體制保障。

  對於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講,如何更好地面對這種轉型流動,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智慧去恰如其分地詮釋好自己的角色,並處理好、權衡好以下幾種關係:一是個人才能的一專與多能的關係,在精深的職業化道路上走下去還是適時轉型流動各有道理,每個節目主持人的特長、氣質、個性、風格等自身特點以及所處的環境都各不相同,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全面考慮做出選擇。二是處理好主觀喜好與客觀需求的關係,每個電視節目主持人都有可能面臨主觀喜好與客觀需求不一致的問題,個人感興趣的並非是社會需求的,媒體需求的又不一定是自己喜好的,將自己的興趣和所在節目、欄目、頻道的定位很好地結合,並能契合市場需求需要而努力。三是處理好專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與每一個普通人一樣,電視節目主持人首先還是社會大眾的一員。他們能夠成為一名成功的節目主持人除了有機遇因素、天賦因素之外,更多的還在於後天努力形成的專業素養,包括內在的文化底蘊、文化修養、文化品位以及外在的氣質形象。然而電視節目主持人不是簡單的個體,他是媒體的重要標識和符號,是重要的社會輿論領袖。這是他們的影響力所在,也是他們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所在。

  對於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轉型流動,社會輿論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這是對電視行業的一種“背叛與逃離”,電視節目主持人已經享有了太多的鮮花、讚譽、掌聲以及物質回報,不應該“欲壑難填”、追名逐利,應該愛崗敬業,從一而終;有人認為這是電視節目主持人人生的自由選擇和職業的重新規劃,是行業進步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和要求,對於推動中國電視産業快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市場經濟大潮中人才流動是最為正常普通的事情,為什麼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轉型流動會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呢?這是因為他們不同於普通人,是集個人角色、媒介角色、社會角色于一體的有著較強社會影響力的特殊人群。由於大眾傳媒的廣泛影響,電視節目主持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甚至是個人隱私都將成為媒體競相關注的話題、熱衷報道的對象、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尤其是他們的態度、觀點、思想,甚至影響著無數的觀眾。

  在眾聲喧嘩的背後我們冷靜思考,電視節目主持人是一個光鮮的職業,但光鮮背後是非同尋常的壓力和付出,儘管他們有很多種選擇,也有選擇的自由,但最終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總是會面臨著各種挑戰,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觀眾和旁觀者,我們無需以成敗論英雄,更是大可不必橫加指責,進行道德審判,因為他們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和寬容或許是我們最好的態度,畢竟他們曾經或者還將為我們帶來很多很多的歡樂、思考和啟發。(胡智鋒係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現代傳播》主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建新係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教師)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