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還有多少文化含量

時間:2013-04-02 11:18   來源:光明日報

  有良知、有堅定信仰的文化人,應該始終將潔身自好、堅守善美、一身正氣、遠離醜惡等當做精神底線和藝德追求。

  近年來,貪圖虛名、權錢交易、結幫營私等醜惡現象在國內文化藝術界時常出現,這種文化腐敗損傷了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而且多與個別領導幹部的腐敗息息相關。許多文化界人士表示,假“大師”身上有很多耀眼光環,而花錢買榮譽、花錢買獎項等潛規則的存在,正讓“士志於道”蒙羞。

  孔子説:“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知識分子要自覺實踐價值追求,“士志於道”就是知識分子和文化從業者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氣質。《學習時報》曾刊文指出:“作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先行者和啟蒙者,應該具有自主的思維能力和深刻的批判意識,不畏強權,不媚流俗,勇於向一切愚昧、落後以及不公正、不合理的東西挑戰。”

  一位有良知、有堅定信仰的文化人,應該始終將潔身自好、堅守善美、一身正氣、遠離醜惡等當做精神底線和藝德追求。即使周圍存在文化假大空、欺世盜名等現象,也要用發自肺腑的坦誠直率和無所畏懼的文化膽識去謳歌真善美,嚴厲撻伐文化醜態,保持文化正氣、文化正派和文化傲岸性格。

  而“大師滿天飛”現象的存在,腐蝕了傳統文化道德,也動搖了一些文化從業者的文化底線和精神追求。當腐敗和欺世盜名成了文化常態,當“大師”成了塗脂抹粉、別有用心、附庸風雅的文化道具、腐敗工具,所謂的“大師”還有多少文化含量?

  文化藝術界有不少烏煙瘴氣的迎來往送、勾心鬥角、自我貼金,這本身就是“士志於道”責任的虛無,是對文化靜氣氣場的摧毀,更對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及良好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創作者沒了純正的精神內核,怎麼可能創作出文化精品?沒了慷慨清明的文化基座,文化發展註定會成為無本之木,必將行之不遠。

  文化人,應該有一定的底線,不能放棄和踐踏最起碼的人文道德和藝術操守。如果為了追求所謂的文化利潤和盛名,就一味趨炎附勢、蠅營狗茍、不擇手段、鋌而走險,沒了文化的骨氣,只會為世人所不齒。“得一錢,失一德”,終歸得不償失。

  因此,面對“大師滿天飛”,每位文化人要有“道不同”的心態,自覺抵制這種假惡醜,更應發自內心地進行反思,我們有沒有將物欲發展放到了第一位,而扔掉了最起碼的“士志於道”的責任?我們有沒有將莊嚴的文化活動、文化聲譽當做交易和交換?如果有,請從自身做起,先來一次實實在在的自我批評,遠離不良習氣的污染,保持文化純潔、精神獨立和高雅節操,找到文化正義感和創新自豪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