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一隻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閉的空間、瑰麗的影像、虛實相間的手法,提煉了高度隱喻的人生——一個人如何與自己相處。
好萊塢有條鐵律:永遠別碰動物和水。水和動物,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全佔了。這本奇書拿下過多個圖書獎、全球銷量達700萬冊,但是自誕生十年來一直被視為最難影像化的文學作品之一。經過4年打磨,國際名導李安終於帶著少年派炫麗亮相,以3D形式與我們分享派的奇幻旅程。
讓所有觀眾驚奇的是,整部影片全程高水準的華麗3D特效。在2010年的《阿凡達》驚艷了全世界的觀眾後,3D電影曾經持續低迷。雖然今年一系列的動畫電影如《冰河世紀4》、《無敵破壞王》、《守護者聯盟》的3D效果還算説得過去,但在真人拍攝的電影中完全沒有能夠企及《阿凡達》的特效水準,一些重置的3D電影像《泰坦尼克號》和《2012》,更是讓觀眾大呼上當,調侃著説“電影只有字幕是3D的”。
看罷《少年派》,會覺得原來色彩可以如此斑斕。烈火般的晚霞、黃金般的朝霞、藍寶石般的海洋、琉璃般的星斗和那些晶瑩剔透的海底生物,無一不讓觀眾讚嘆。當那一隻巨大的銀色鯨魚浮出熒幕,在觀眾鼻尖前面一個翻轉時,隨之旋轉的如珍珠似的水珠,幾乎拍打到了觀眾身上。
是什麼讓《少年派》的視覺表現如此不俗?
其中一大功臣就是,臺中水湳機場的設施與機棚全面改建成攝影棚,在這個影棚裏,專為這部電影打造了可以産生50種不同波浪的,全世界最大的全自動波浪裝置水槽。影片中的所有海上戲都是在這個長60米,寬30米,深2.7米的大水池中完成。經過後期的電腦特效製作,將一場絢爛的視覺盛宴完美呈現給了觀眾。電影的鏡頭上天入地,下海升空,斑斕到讓人眼花繚亂的程度,從特效角度來看,比從頭“藍”到尾的《阿凡達》勝出不少。
如果只是追求視覺的衝擊,再華麗的特效也只能是一張沒有心的“畫皮”。《少年派》中,除了對畫面的追求,電影的精神內核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在場觀眾。
很難説,主角到底是這個叫派的男孩,還是那頭叫做帕克的孟加拉虎,同樣,派的這場奇幻旅程是真是假,也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讓觀眾評説。無疑,整部影片最有力量的是中年派最後的那段“故事”,面對兩位保險公司的官員,派講了另外一個沒有動物、沒有無人島、沒有絢麗景色的求生過程。取而代之的是廚師、水手、媽媽和派幾個人在救生筏上的生死抉擇。在這個故事講完時,派留下了眼淚。
與之前勇敢求生,甚至有點窘的故事相比,派的眼淚透露了哪一個才是他的親身經歷,而另一個其實是他自我昇華的精神之旅。派小時候曾被父親告之,你在動物眼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倒影。不難發現,派與帕克本身就是一體,一半叫做勇氣,另一半叫做恐懼。
從遊輪沉沒的那一刻開始,恐懼就悄然跟上了派,在孤獨的求生中,派和自己的恐懼纏鬥不止。派從最初的躲避,到劃清界限,再到最後的兩者共存。派不止一次地説,如果沒有帕克,他也不會成功活下來。也就是如果沒有自己恐懼的刺激,派就不會爆發如此大的勇氣和毅力。最後登上墨西哥的沙灘,帕克沒回頭地走進了叢林,派對帕克的離去依依不捨。這種默默離去,正是表達了派心中的恐懼已經消失,他知道自己安全了,只是他不知道他已經習慣那種恐懼和威脅的存在了。
另一個值得矚目的細節是,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來源於一個筆誤,它在三個月大的時候被獵人捕獲,運貨員在標簽上把獵人的名字和它的寫反了,於是這個錯誤就這麼延續下來,讓這頭獨一無二的猛獸有了人類的名字。作者如此設計,是否也傳達了獵物和獵手角色顛倒的資訊呢。
影片最後派問作家,你相信哪一個故事?作家選擇了前者。這時現場每位觀眾在心中也在問著自己,我相信了哪個。
選擇相信的,不一定非要是那個真實的。在派這裡,想必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奇幻的漂流之旅。就像我們會在寓言故事裏讀出真意,而不會去過度地分析解讀一期《動物世界》。
從表面上看,這是可以講給孩子聽的人與自然的寓言,是一個關於信念、信仰、毅力、鼓舞與希望的故事,關於人如何在近乎絕境下生存的故事。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派充分利用自己對動物的了解與直覺,善於應變,才在這次看似沒有希望的旅程中生存下來,還學會了必要的、包括釣飛魚、以及用太陽能蒸發法將海水變成飲用水等等海上生存技能。
它更是一個討論人與自己的寓言故事。如此説來,很難不讓人想起在丹尼爾?笛福筆下誕生的《魯濱遜漂流記》。這部腳踏實地的“科幻”小説,無比細緻地描述了魯濱遜自己一個人如何在荒島求生,用一種真實來表現一種科幻。《少年派》毫不吝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同時,絲毫沒有失去那種真實。而它更關於人的內心如何尋找勇氣,如何讓自己堅強活下去。
一個少年、一隻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閉的空間、瑰麗的影像、虛實相間的手法,提煉了高度隱喻的人生——一個人如何與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