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19日),廣州市副市長謝曉丹在出席該市城管局先進事跡報告會總結發言中直言“廣州城管如全國一樣面臨公信力危機”,為城管改善自身形象積極支招,要求城管融入群眾、了解群眾的心理、學會講群眾語言。謝曉丹還專門建議,城管系統充分發掘先進典型進行文藝創作,找人拍成電影或寫成小説,讓更多人了解城管文化。(《南方都市報》10月20日)
謝曉丹副市長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強調了資訊時代中自媒體、網民聲音的重要性,要求城管在內的公職機關、公職人員重視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了解群眾的心理、在互動中用群眾語言溝通。這些説法、要求是對的,但謝副市長將城管負面新聞出現的原因,以及城管形象和公信力危機的真正來源,僅僅定義為該市城管部門輿情回應能力不高,就很值得商榷了。
城管負面新聞屢屢出現,多與新聞事實相關,譬如最常見的城管暴力執法,還有城管部門官員涉腐、涉黑等。這類事件頻發,經電視和報紙媒體報道,以及網民自媒體傳播,不斷強化固化城管的負面形象。即便城管部門或地方有關方面向媒體施加壓力,讓媒體上減少有關城管的負面新聞的報道,但民眾通過現實生活仍可一而再再而三的驗證既有的負面認識。
那麼,能否通過謝副市長所説的,加強正面引導、主動設置議題,來改善城管形象呢?網民注意力確實很容易被新議題所轉移,但同樣會將已經固化的負面印象投射到對城管部門新舉措、新政策的評價之中,很可能會讓所謂的正面議題無法進行下去。
謝副市長發言中提到了7.23動車事件中鐵道部原發言人的不當言論,“回應不當就把一個普通事件上升成對鐵道部政策的質疑了。”需要指出的是,7.23動車事故不是所謂的普通事件,在鐵道部時任發言人王勇平回應媒體並説出那番不恰當言論之前,公眾已經根據事件資訊形成了初步的責任判斷,媒體對鐵道部多年來躍進發展的做法也開始進行反思。也就是説,王的説法只不過進一步引爆了當時輿論,但即便他不那麼説,換成一種更符合傳播規律、網民心理的措辭,也絕不可能讓7.23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簡言之,廣州市謝副市長將城管形象“妖魔化”,定義為一個傳播學、政府公共關係實操層次的問題,認為主要通過城管傳播公關工作足夠得力,就能扭轉評價。這至少是個不準確的説法。要真正改善城管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的形象,首先需要的重新科學界定城管部門職能,並使之在履職各環節都能收到體制內外的監督;其次應讓權力運作更為透明,部門經費預決算賬目等公之於眾,如果這樣做了,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抹黑”的空間;第三,加大城管等行政執法的過錯追究力度,從根本上解除暴力執法滋生的土壤。.
此外,在城管等部門的政府公共關係中,要摒棄既有的製造高大全典型等包裝手法。謝副市長指示廣州城管“進行文藝創作,找人拍成電影或寫成小説,讓更多人了解城管文化”,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這類命題作文的成本非常好,且很難為當下的網民所認同,反而更可能成為網民、市民嘲弄惡搞的對象,讓一線城管執法人員更加難堪。(鄭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