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節,又是一年送禮時。每年這個時候,很多地方公職人員都會扎堆進京,拜訪上級單位或合作單位,北京城裏的京外車輛也會明顯增多。這些人基本不會空手而來,一盒包裝精美甚至堪稱奢華的月餅,往往是最基本的“道具”。正是這樣,曾以“闔家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節,從一個增進家庭情誼的傳統節日,慢慢變成了維繫社交資源的重要契機。
中秋節的“異化”,最直觀的表現在於月餅的“異化”。月餅原本是一種普通的時令食品,如今卻越來越精緻和昂貴。商場裏的月餅價格動輒數百元,售價超過千元的也不在少數;不僅有用檀香木盒、玉盒包裝的“天價月餅”,還有用真金白銀打造的“金銀月餅”。看著這些貴到普通民眾都捨不得買的月餅,相信很多人都會懷念十多年前那些物美價廉的中秋美食。
中秋節的“異化”,還表現為節日文化傳統從注重情感“異化”為注重形式。在以前,中秋節和春節的文化傳統大都與“團圓”有關,離家在外的遊子會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回家,與親友相聚一堂,在吃喝玩樂中增進感情。但在當下,節日傳統變得非常庸俗,送禮變成了中秋節的“例行公事”,很多人都為給關係戶送禮絞盡腦汁,失去了享受節日的閒情雅致。
中秋節已不再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中秋節,套用一種比較濫俗的説法,如今的節日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劫日”。那些“天價月餅”、“金銀月餅”,很難再讓我們品味到中秋節的文化意蘊,反倒因為過度商業化而讓我們聞到了銅臭味,因過度包裝而讓我們嘗出了腐敗味;那些傳承了千百年的節日傳統,則因為變形走樣而失去了色彩和生機,甚至變得有些面目可憎。
可實際上,無論是節日食品的“異化”,還是節日傳統的式微,都不是中秋節這一個節日遭遇的困境,而是幾乎所有傳統節日都正在面臨的危機。一方面,傳統節日的魅力越來越淡,尤其對年輕人來説,傳統節日已幾乎等同於幾天假期和單位發放的節日福利;另一方面,人情交際的壓力、給關係戶送禮的壓力,讓很多人每逢節日來臨都不堪重負,難言輕鬆。
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也是維繫社會交往和國民認同的重要紐帶。當“異化”改變了公眾對節日的情感認知,蠶食了公眾對節日價值的認識,很多傳統文化都將無可依附。正因如此,我們要從當前的“異化”跡象中覺察出危機意識,從文化傳承的高度來化解傳統節日所面臨的危機。
當然,止住傳統節日“異化”勢頭,化解傳統節日的傳承危機,並不意味著一定要一成不變地墨守成規。破除浮躁腐化的“節日病”,與時俱進地創造新的節日風俗,也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以今年的中秋國慶長假為例,高速公路在假日期間對小客車通行免費,國內不少景區門票價格下調,這種惠民利民的節日安排,就有助於很多家庭“在路上團聚”,讓中秋節更像傳統意義上的那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