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整理的一份“腦殘動畫片排名榜”引熱議,上榜單的都是國産動畫片,看這個排名榜總會讓人忍不住感慨: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可以看到更好看的國産動畫片?
國産動畫片躍進的時代似乎還在持續,這對於國內動漫産業來説,應該是個發展的大契機,但急功近利讓國産動畫片變成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而內容上的腦殘更讓人無法忍受。隨便拿出一部國産動畫片來説,《熊出沒》,這部動畫片自從春節播出後,已經輪播到第3次,加上地方檯的輪播總有近10次。本來保護森林的題材很不錯,而且創意和製作都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內容的弱智真讓人噁心。先不説兩頭狗熊已認字並可以操作任何工具這類不可思議的行為,單説熊對主人公光頭強的折磨,已經超出了普通受眾的忍耐程度,這種近於反人類的惡搞,對於孩子的認知無疑是一種顛覆。更不要説其中違背自然常識的情節設計了,因為是和兒子一起看這部動畫片,筆者被不斷追問,熊在冬天不是要冬眠嗎?為什麼它要出來和人類打架呢?
藝術創作當然允許誇張,但對於基本的自然規律還是應該給予尊重,既然動畫片本身針對的是兒童群體,在故事設計上就不能太過隨意。此外,《熊出沒》這部動畫片的故事線索也是異常混亂的,一會兒是冬天,一會兒是夏天,而這種串聯上的失誤,見得整部動畫片創作的匆忙與潦草。這或許還是動畫片大躍進遺留下的問題:為了趕春節檔期,只有趕工而沒有細緻的後期排序,於是硬傷纍纍的國産動畫片就這樣出現在熒屏上。
穿越熱了,動畫片玩穿越;惡搞火了,動畫片也弄惡搞;打鬥流行了,動畫片也打得死去活來,這幾乎成了國産動畫片創作的潮流,而跟風之作永遠成不了經典。最近地方檯在播一部叫《中國熊貓》的動畫片,顯然是跟著美版“熊貓大俠”而橫空出世的新形象,不過比一般的國産動畫片更不如——動物形象設計更粗糙,故事情節更弱智,這樣的動畫片還挂著“中國”的名號,實在令人汗顏。
動畫片的好看應該是有針對性的,國外動畫片的層次分得很細,對於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都有不同的動畫片定位。反觀國産動畫片,創作者很容易模糊這個層次,尤其對於低幼兒童觀看的動畫片,製作者往往不注重這一年齡層次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於是“裝”童真的結果就是動畫片的“腦殘體”頻頻顯現。
國産動畫片一直在追求所謂“寓教于樂”,這個出發點沒錯,問題是不能把説教當成動畫片的全部內容,那樣會糟蹋了動畫片原本美好的創意。相比之下,境外動畫片更注重在內容上下功夫,把很多道理融匯到故事當中,這是國産動畫片最缺乏的,當然也是國産動畫片看起來很腦殘的深層原因。
舉一個例子,美國動畫片《海綿寶寶》,這部劇的內容非常簡單,幾乎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道理,海綿寶寶的單純與摯真,章魚哥的狡猾與善良,派大星的坦白與傻乎乎……共存于明媚海底的各種生物,構造出一個日常又快樂的美好世界,即使成人看了這部動畫片也一定會陶醉其中——這種感動裏,有童真、有溫情,更有愛。而國産動畫片需要的,其實也恰是這些內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