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3日清晨,倫敦奧運會落下了帷幕。毋庸諱言,對中國人來講,這是一屆有太多波折的奧運會,從舉重運動員周俊的初賽失利,到兩名羽毛球運動員被罰出場,再到飛人劉翔折戟賽場;從中國自行車運動員無端被罰失金,到羽毛球運動員汪鑫被黑受傷,再到體操運動員陳一冰以冠軍的動作取得了亞軍名次。中國人的心情隨著賽場的每一次變故而起起落落,從中體會著寶貴的體育精神,感受著動人的人性之美。
本屆奧運會除了中國的運動員,其實中國觀眾的表現才更值得激賞。中國觀眾的心態在本屆奧運會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曾經的敏感、脆弱到現在的更加成熟、自信。當然,這種心態的變化不是一夜間完成的,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以2004年雅典奧運會為轉捩點,中國正式領軍金牌榜,成為舉世矚目的體育強國;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轉捩點,世界開始以看待對手的目光來看待中國,而中國不得不接受這種挑戰,這個過程就是中國在一步步成熟、自信的過程。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的自信表現為自我批判精神。在為期17天的倫敦奧運會中,中國人對奧運會的討論觸及到很多以前不敢觸及或者説是想不到要觸及的話題。我們還要不要金牌?我們還要不要舉國體制等等?而所有的這些討論與反思都是建立在以金牌數量為基礎的足夠的自信之上的。為什麼現在有人敢於提出金牌無用論?因為我們已經走過了單純以金牌來標注國家體育能力的時代,一兩塊金牌的得失並不能損害中國體育強國的形象。如果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強弱還需要靠一兩塊金牌來證明的時候,金牌與國家形象的連接就是必然的。為什麼現在有人開始反思舉國體制?因為舉國體制在為中國帶來眾多令世人羨慕不已的金牌的同時,其自身也存在著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改革、調整、創新的內在需要,承認沒有任何一項制度是完美的、承認沒有任何一項制度不需要改革發展,這種勇氣就是自信的表現。
有人認為這樣的討論撕裂了情感,損害了共識,但事實上沒有討論就不會有共識。並不是討論撕裂了情感,而是討論中不寬容、不實事求是的態度撕裂了情感,破壞了共識。毫無疑問,沒有自信就沒有寬容,沒有寬容我們的思維就永遠都會在低水準徘徊。
不可否認,倫敦奧運會是一屆追求完美的奧運會,這種完美讓人們不由得想到了中國體操運動員陳一冰的失金。借用那位裁判的邏輯,不完美的才是最好的,那麼倫敦奧運會非常完美,所以它留下了很多的遺憾。其中最大的遺憾就在於裁判員代替運動員成為了賽場的主角,裁判員的風頭壓過了運動員的風頭。一些時候觀眾們在起身歡呼時,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正在為誰而歡呼,因為冠軍可能不是比賽自然産生的那個人,而是由裁判裁決産生的那個人。這樣的奧運會不能不説是具有缺憾美的奧運會。
面對這種缺憾,中國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卻是必然的受害者。誰都明白,沒有規則的統一適用就沒有公平,而公平是體育競技之魂,但是無論我們把奧林匹克精神的大旗舉得多高,無論我們怎樣挑戰“更高、更快、更強”的人類極限,我們都必須接受規則和被規則操縱者操縱這樣的現實。而在這樣的現實中,中國人要更加自信就必須要學會把理想與現實區分開來,把奧林匹克精神與奧林匹克規則區分開來,把奧林匹克規則與奧林匹克規則的適用區分開來。同時,借用中國在世界經濟活動競爭中取得的經驗,中國還要學會運用規則和主動參與制定規則,成為規則的主導者。
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體育、文化等各項領域中,中國的強國之路都不平坦,這是一個後發國家挑戰既有秩序與格局的代價。學會自信、學會競爭,這可能是倫敦奧運會教會中國人的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