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衛視播出的《中國好聲音》贏得好評如潮。這檔大型音樂評論節目一鳴驚人的同時,也將浙江衛視推向了娛評關注的前沿,許多觀眾因為這種“好聲音”的牽引,而對浙江衛視刮目相看。
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一路走來,眼下正逢“七年之癢”,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許多娛秀節目像飲了“迷魂湯”一般,昏昏然找不到方向,尤其“限娛令”一下,很多節目更是茫然不知所措。一時間,娛樂選秀節目在媒體眼裏差不多成了“雞肋”。筆者認為,《中國好聲音》在氾濫于各大衛視的娛秀節目當中,是別開生面的,對於未來娛樂節目如何發展,也有很多啟示。
首先,這檔節目淡化了靠主持人嘩眾取寵的作用,也避免了主持人喧賓奪主的自鳴得意。創新的設置使主持人低調地退居幕後,他們的畫外音頂多也只是節目流程的一個陪襯。沒有了主持人和選手間無禮的挑釁,沒有了無聊的調侃和“話癆”,這個舞臺算是真正交還給了選手。
其次,這檔節目將聚光燈的焦點真正對準了選手。選手登臺無需像參加其他選秀節目那樣,需要面對眾評委犀利挑剔的目光,也就少了許多莫名的緊張,多了幾分自信。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無需驕揉造作的華麗包裝,只憑聲音過招,也無需沒完沒了的PK環節和龐雜的遊戲規則。
節目開場安排評委背對舞臺,再不像別的選秀節目那樣,讓評委高高在上地俯視選手,即便在面對選手的環節也是平視的,他們只憑聲音品質來決定取捨。
《中國好聲音》走紅並非偶然,雖然她也擺脫不了許多選秀節目的窼臼。比如,自主創新不夠,但她在披著荷蘭《THE VOIC OF HOLLAND》這一節目外衣的同時,也為節目注入了不少的中國元素。節目的精神內核中嫁接並滲透了大量的中國文化,譬如選手身世的告白、情感的傾訴、評委們道德的價值取向,等等。這些音樂之外附加元素的融和,強化了這檔節目的礪志精神和道德力量。
中國音樂美學歷來強調,好的音樂要始於心、形于聲、成于器、歸於道。《中國好聲音》這種做法與中國文化的審美取向是一脈相承的。有聲音質疑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對節目的矯情偽飾,是對音樂本質的背離,這種挑剔未免有些霸道。筆者認為,只要選手的身世與經歷是真實的,情感的傾訴是自然的,評委的道德取向是正確的,這種做法就無可厚非。
這檔節目與其他選秀節目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顛覆了過去普遍推行的由評委和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的模式,改為由選手與評委互定歸宿的規則,剔除了層層PK的環節,這就規避了短信的貓膩和選票的黑洞,也消彌了幕後的潛規則,在選制上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那些優秀選手脫穎而出。
筆者認為,《中國好聲音》的走紅,為音樂選秀節目樹立了新的標桿,她的走紅也承載著觀眾對平民偶像發現、塑造途徑的新期待,也是人們對商業化包裝明星失去興趣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