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奧運會金牌真的不該再是中國體育的全部,中國人對於體育關注的重點,也由金牌轉變成了發展全民體育。
17歲舉重小將周俊弄丟了一塊金牌,在招來指責的同時,也有很多人對她表示了同情。
周俊是無辜的。事後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管理中心主任馬文廣説,“這個名額是湖北的,至於讓誰去,湖北體育局定。”這話説得再明白不過了。周俊的遭遇,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經此一戰,甚至於她以後的前途都是個問題。
周俊之痛,不僅是她個人之痛,也是中國競技體育如何從唯金牌論走到“更快、更高、更強”精神的轉型之痛,是從唯金牌論邁向全民體育的跨越之痛。
本屆奧運會上,王明娟奪得女子舉重48公斤級冠軍,但她取代賽前選拔成績第一的田源這件事,曾引來爭議;吳敏霞奪了金,可她的家人對其隱瞞母親病情和外公外婆逝世這些事情,亦曾受到指責;比周俊還小一歲的葉詩文奪金後回答各國媒體的只有一句話,“很激動、很興奮、訓練很苦”,以至於有西方記者提出了一個聽起來並不友好的問題,“你是只會訓練、比賽和拿牌的機器人嗎?”如果“機器人”成為中國運動員的代名詞,那奪金對中國競技體育來説絕對不是個榮耀。
多年來,無論在奧運會上是得是失,非議和批評總與金牌纏繞在一起。這個怪圈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唯金牌論的現行競技體育機制有問題,亟待轉型。
但轉型並不容易,一是因為唯金牌論的慣性依然存在,二是因各方利益糾葛導致的轉型難。中國奧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近日表示,“金牌多了,一些學者説金牌沒什麼價值,要中國運動員放鬆、享受比賽。可是倫敦奧運會,哪怕是我們的金牌少拿了一點,老百姓能把你罵死。”這話表達出的,就是慣性的思維和對轉型認識的偏差。
從此次奧運會來看,已有中國選手開始追求純粹的體育精神。仲滿止步于擊劍16強,但賽後他激動得放聲怒吼,跪地慶祝。他在微博上説,“奧運會是一個大舞臺,每個運動員都想把自己的陽光、激情和奧林匹克精神表現出來。最後的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冠軍就只有一個。參加就能拿冠軍,就沒有人去搞體育了,也失去了競技體育的魅力。”
觀眾也沒有批評仲滿。微博上有網友給仲滿留言:“真的好棒了,只要盡力,我們都挺你到底。”還有網友説,“誰説的非要得金牌才叫好樣!能參加奧運的運動員個個都已經很棒啦!”
可見,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普通民眾,都已經理解並支援這種回歸體育精神和全民體育的舉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奧運會金牌真的不該再是中國體育的全部,中國人對於體育關注的重點,也由金牌轉變成了發展全民體育。同樣是肖天,他也表示,“金牌只是一種數值,中國競技體育結構需轉型”,“職業化最大阻力是利益集團”。所以,無論是奪金之痛還是失金之痛,都痛在競技體育轉型上。不轉型或轉型慢,那得金或失金皆招罵的怪圈就不會消失。(韓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