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知名人士李開復在微博上發起“萬人實名抵制《非你莫屬》”的活動,向天津衛視求職類節目《非你莫屬》開炮。值得注意的是,截至6月1日零點,在近23萬網友投票中,超過93%支援“抵制”倡議。
《非你莫屬》火了,這次是真的火了!當遭遇到魯迅寫《紀念劉和珍君》式的困境時,朋友問到“先生可曾為‘非你莫屬’寫了一點什麼沒有?”,不敢自比魯迅,卻總要參與一次全民娛樂式的點評,填補一下兒童節裏的寂寥心情。
如果不是李開復微博“開炮”,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是形成不了的。此前,劉俐俐和張紹剛在《非你莫屬》的交鋒不了了之。伶牙俐齒的劉俐俐湮滅在層出不窮的網路新話題中,張紹剛的沉默是金,使節目繼續照常進行,時不時地爆發出一些亮點,直到節目現場問昏求職者。儘管之前無數網友在網際網路上表達了憤怒,卻沒能引起節目的變化和社會輿論對《非你莫屬》的譴責。
李開復的介入讓事態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機,大量的粉絲行動促使黨報言論也加入了對《非你莫屬》批評,不難想像,《非你莫屬》的“民憤”經由微博“放大器”加大後,演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公眾文化事件。李開復“覺得該節目除了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外,節目的面試官和主持人高高在上、強勢刻薄、對人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傳遞了負面的職場文化。”——將“職場文化”引入到中國的現實社會語境中,李開復自身的文化背景的光環掩蓋了真正被侮辱的和被傷害的人群。
歷經了微軟和谷歌的高管職位,李開復的話語權已經跳躍出中國國內的語境,這也是為何劉俐俐事件後,國內輿論沒有對《非你莫屬》造成任何實質性影響的關鍵原因。劉俐俐即便也有海歸背景,在節目表現得也不卑不亢,但輿論沒有完全站在劉俐俐一邊,還有很多人在觀念上就判定劉俐俐是“狂傲”的,他們更加認同張紹剛的反應以及評委們對劉俐俐現場的抨擊,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個體”的概念,劉俐俐的自我本來面目是被主流文化心態所不容忍的。
就像和最火爆的徵婚交友節目《非常勿擾》一樣,《非你莫屬》之類求職節目也是舶來品。中國人將各種節目本土化之後,形態上借鑒了軀殼,骨子裏依然是中國人的舊有觀念。幾十年的概念中,求職者是必須仰視雇傭公司(最有中國特點的名詞是“單位”)的。事實上,除了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中國大部分中小城市的招聘都是勞務市場買方佔有絕對優勢,人多而位少時,人的尊嚴已經被生存的壓力完全覆蓋了,急於生存的人們在為謀求一口飯吃而奔波時,想不來什麼叫“職場文化”,也無從知曉“人文關懷”,很多人甚至連概念都沒有聽説過。
《非你莫屬》事件中,李開復是為弱勢群體仗義執言,一個華裔美國人的聲音在啟蒙無數求職路上的人們,提醒他們有獲得自我尊嚴的意識和能力。在事件中,《非你莫屬》節目的求職看似被侮辱和被傷害的人,但實際上,天津衛視何嘗又不是“被侮辱和被傷害的”。
國內電視媒體提供的不過是一個大眾媒體的平臺,所有表演者都不自覺地遵守著社會既有的文化潛規則。21世紀不意味著中國五千年根深蒂固的階層觀念能夠徹底被打破,電視節目中老闆們坐著貌似“達芬奇”的座椅俯視著求職者時,階層的分割感昭然若揭。
《非你莫屬》的老闆們是不可能平視求職者的,在節目編導的眼中——本質上兩者也屬於不同階層的人。在階層封閉,官二代、富二代“世襲”的現實層面裏,幾千年的文化魅影時不時地迸發在節目中,主持人和評委嘉賓也無可避免地因襲著居高臨下的階層優越感,忘記了人格的對等。
日前,有媒體引用央視著名主持人柴靜引用過的言論,“當你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咱們就是平等的”。每一個真正求職者地掙扎是顯而易見的,卻鮮有真正持有話語權的人為他們聲張,“平等”不是應該在掙扎時才有的感覺,不應該是經受無謂的被侮辱和被傷害,那不啻為一種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