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線網路的普及,短小的微電影可在手機、電腦上隨時免費觀看,填充著現代人細碎的休閒時間,成為“微時代”的新寵,為眾多網民所喜愛。無需專業設備或名導大腕、無需大場景大宣傳,微電影降低了拍攝成本,有利於讓更多人加入到這一藝術的創作中來。
然而,現實中許多微電影僅僅是有一定觀賞性、藝術性的“加長版”廣告,而非一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電影,如《極光之城》、《一觸即發》、《愛線上》、《四夜奇譚》、《不跟隨》等。
作為電影藝術新成員的微電影,歸根結底要保持自己的藝術屬性。世界上難有千年的廣告,卻有千年的藝術。太過注重廣告效益的微電影,隨著所展示的商品的“過時”,自己也多半曇花一現,如此創作微電影無異於舍本逐末。讓人欣慰的是,近來的微電影領域已出現越來越多回歸藝術本體,不再以“産品”,而是以“人”為主角的作品。如,對人性光輝與黑暗進行解讀的《bus 44》;關注弱勢群體的《來信》;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描繪市民典型生活形象的《巴黎,我愛你》;呼籲人們勿忘歷史、珍惜幸福生活的《岸邊的記憶》,以及名噪一時的“勵志片”《老男孩》等。這些作品立足於展現人性與日常生活的各個側面,注重影片的故事性、藝術性、思想性,同時突出創作者的藝術個性。這樣的微電影不僅能更有力地發揮自身在扶植新人新作、鮮活刻畫此時生活的優勢,還能借用網路平臺,潛移默化地傳播積極的價值觀。
以真摯的情感代替矯揉造作的表演,以文化積澱代替為産品“量身定制”的劇情,微電影正告別製造“加長版廣告”的舍本逐末,希望未來在這片天地中走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托舉出更多優秀的藝術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