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賈平凹:作家不是萬金油

時間:2012-05-10 09:13   來源:陜西日報

  創作語言

  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文學語言的特點,有些作家他天生對語言有敏感性。拿我個人來講,我一上手就喜歡而且注重文學語言。我小時候接觸的作品,要麼就是蘇聯文學,要麼就是四十年代邊區文學和五十年代一些作品,從小受這些作品影響。五十年代一些作品它受西方翻譯文學體的影響,所謂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都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我是一邊學傳統,一邊學民間,然後進行刻苦的訓練,慢慢才有了自己的風格。

  關於語言這方面,我也寫過好多文章,談過好多東西。包括語言的質感問題、節奏問題和還原問題,有的還比較專業。總的來講,我覺得,作為一個作家,文學作品也就是個語言藝術,就是靠文字,文筆起碼要好,這樣才有可能談到第二步,才能寫得深刻,寫得宏大,寫得豐富……反之,即使你再豐富、再深刻,你用文字表達不出來,那就傳之不遠。

  創作生活

  因為我自己從來不上網,連電腦都沒有。微博是網媒的幾個領導到我這來了,人家説你在手機上發一下,一發馬上就傳到網上去了。那天正好是耶誕節,我就説:耶誕節快樂!就發了,沒想到就變成微博了。當時對微博還沒有多少概念,後來一看一下那麼多人在關注,把我還給嚇著了。

  我一直認為,創作是不需要熱鬧的一個行業。所以説我後來尤其到了五十多歲以後,能少一事就少一事,能不見誰就不見誰,能不參加活動就不參加活動。我就想安安靜靜地來完成自己想幹的一些事情。你看我一輩子在文壇上沒發表過任何不同的觀念,沒和人家爭執過啥東西。我一輩子受人爭執,但從不回應。我覺得搞好創作就行了。作為一個作家説到底是作品,別的都是過眼煙雲。人的一生時間很緊張,我覺得還是多寫一些,安安靜靜地寫一些東西就最好了。

  我現在正在寫個長篇,內容是關於鄉下的,主要寫鄉鎮工作的。在寫長篇的過程中,人沉浸進去以後就不容易出來,所以不願意叫人干擾。我總是會找各種藉口來拒絕一些活動,甚至不可避免地會得罪人,但時間還是叫人切割了。切割不碎吧,也切割成無數個塊。

  我現在這個精力畢竟不像30來歲的人。我記得當年寫《廢都》的時候,草稿我只用40天就完成了。但現在光這個草稿就得寫半年,而且現在的情況是我常説的一句話:越寫人越驚恐哩。現在每寫一個長篇最少寫三遍,工作量特別大,比如説40萬字就得寫120多萬字。這是一種不停的折騰,有時也生氣,但是你還得耐住性子就這麼寫下去。

  有好多媒體,社會上有啥事就老叫你回答,我説除過文學我都不回答。因為啥?我不是萬金油,我不是別的啥都知道,我其實是一個很呆板的人。對於社會,我關注度也非常強烈,但我不愛發表觀點。我還是喜歡自己悄悄寫一些東西,這是我所追求的。

  本文節選自《陜西日報》,原題《賈平凹:中國文人要為時代為社會立言》記者楊小玲實習生孔婷婷,上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