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敬重文字開始

時間:2012-03-27 10:04   來源:人民日報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如滔滔長河,若沒有語言文字的記載和留存,無論是漢唐盛世,還是唐詩宋詞,都將在後人的世界裏湮滅無跡。因此,在所有的偉大發明中,最應當敬重的當屬文字。

  然而,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一筆一畫的手寫漢字逐漸為電腦鍵盤的敲擊所代替,一些喜歡求新逐異的年輕人,更以自造的“火星文”炫酷,亂用成語竟然成為一種娛樂時尚,語言文字規範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媒體對出現的錯字、別字及亂用成語現象,一方面頗有憂慮和批評之辭,另一方面也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傳播者,特別是假借“文字創意”之名對文字的濫用和扭曲。

  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符號,漢字具有神奇的魅力,間架方正,音韻優美,象形生動,表意鮮明。“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見漢字的神奇上秉天意,中通人氣,下驚鬼蜮。“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宋人吳文英將“愁”字拆分釋義,便生發出天人合一的蕭索意緒。“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宋人周邦彥妙寫荷花神理,盡顯一派絕佳風致。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具有歷時性和共時性特點,既在縱向發展中代代相傳,又在共有時空裏人人互用。作為語言的符號,文字歷經歷史陶冶與文化錘鍊,形成完整的形、音、義系統,在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在現實生活裏發揮書寫性靈、傳遞資訊、協調行動、創造文明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受著語法修辭的規約,語言文字有著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通用性,因此,社會成員之間才借此相互理解和溝通。

  文字一旦亂用、錯用,就會鬧出很多笑話。相傳古時候有個文人,家裏的枇杷熟了,想請朋友來品嘗,隨手寫了請柬就讓人送出去。朋友接過請柬一看,上書:“琵琶(枇杷)結果,歡迎品嘗,敬請大罵(駕)光臨。”朋友作詩一首,交與來人:“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若是貴府迎大罵,相會定是龍虎掐。”鬧笑話尚且無傷大雅,若是錯字出現在不恰當的時候或不合理的場合,麻煩就大了。比如,王三向劉四借款5萬元,如果將“借于”錯寫成“借與”,那意思就滿擰了。又如某晚報錯將“僧多粥少”與“狼多肉少”含混挪用,寫成了“僧多肉少”,最後招致宗教界人士提出抗議。

  近年來,學校教育中,對於基礎的“小學”有忽視之嫌,以致很多學生文字基礎薄弱,錯字連篇。社會上流行的錯字,以訛傳訛,更不可小視。在街頭巷尾的各種廣告、標牌裏,精品裝璜(潢)、補胎衝(充)氣、空條(調)扦(插)座、歡渡(度)春節、白玉豆付(腐)、大豆高梁(粱)等等錯別字,不勝枚舉。更有甚者,網路上出現了“火星文轉換器”,比如“請不要使用錯別字”用“火星文轉換器”一轉換,就變成了“埥芣婹使鼡措莂牸”。每一個字都用的是漢字的偏旁部首,但是卻古怪離奇,難以理解。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巴別塔的故事。傳説,人類聯合起來,準備造一座通天巨塔,上帝為了阻止這一宏大抱負,就混亂了人們的語言,讓他們彼此之間不能溝通,無法會意,建塔的工作再也無法進行下去。統一的語言是聯繫社會成員的精神紐帶。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在我國東北地區推行奴化教育,其方式即是廢除漢字,逼迫中國人學日語,一些人為守護民族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而獻出寶貴生命。因此,我們不能以遊戲的心態對待書寫的隨意和錯誤,而應當恪守文德,敬重漢字,把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書寫、傳承下去。

  上古時的結繩記事,伏羲氏的一畫開天,甲骨文、鐘鼎文、行楷隸篆,文字在漫長的發展中,為悠久的民族歷史和璀璨文明書寫了浩帙鴻篇。如果中華文明史的建構,需要無數國人的不斷努力,那麼文字的規範、語言的純潔將是其牢不可破的基石。試想,沒有這樣的社會儀軌,我們的文明因何延續?民族統一大業從何談起?復興與繁榮因何維繫?當我們談及文化自覺的時候,不要忘了,最基本的自覺就是尊重自己的語言文字,學好漢字,用好漢字,才能談得上為五千年的文明史續寫新篇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