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鬧進行的香港電影節上,數部華語片集體亮相,並宣佈暑期檔上映。《畫皮2》宣佈6月28日上映,《王的盛宴》定檔6月,《忠烈楊家將》、《血滴子》、《消失的子彈》檔期暫未正式公佈,但均表示在努力做後期,瞄準暑期檔或國慶黃金檔。從題材上看,今年的國産片似乎繼續走“保守”路線,故事背景除設定在古代外,更向電視劇學習,多了一重選擇——“民國”。
《聊齋志異》中,《畫皮》是被拍得最多的故事之一,曾經幾度改編。如1979年,恐怖片概念被引入內地,鮑方執導的《畫皮》一經上映便驚悚四方,不知有多少人從手指縫間看完了恐怖的鏡頭後夜不能寐;陳嘉上電影版《畫皮》中的“魔幻愛情”;去年4月,44集的電視劇版《畫皮》在深圳衛視獨家首播,收視率也一路走高;而今年,《畫皮2》又將於6月28日上映……
倣如三級跳般,蒲松齡只有不足2000字的原著故事先被演繹成了90分鐘的電影,再被延伸成44集充滿愛恨的電視連續劇。原為警示後人的一個故事,卻給了後人無窮的想像與擴展空間。
而類似現象,在影視創作上很普遍。比如,陳凱歌執導的《趙氏孤兒》題材選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故事——程嬰救孤,隨著該片的上映,影視圈內一批“春秋、戰國、秦王朝、楚漢爭霸”題材作品有的已上映,有的則蓄勢待發,如電影《戰國》、電視劇《春秋祭》等都將焦點放在戰火紛飛,群雄爭霸,江山美人的時代。
“古戰場”在2011年一度成為影視作品爭相拍攝的“香餑餑”。而今年,好多方面又紛紛將目標轉向了“民國”題材。其實,這只是影視題材“撞車”的一個縮影。現在的影視劇拍攝,已然進入一個怪圈,什麼題材熱,各製作單位便爭相拍什麼題材。不知此景象,讓人該欣喜還是憂慮?
由於影視劇價格暴漲,不少影視製作單位變得十分功利,什麼題材火就拍什麼,這也造成了影視劇類型的不平衡發展以及拍攝過度。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性原因,還是影視創作者們太依賴“吃現成”,只顧走捷徑,忽視了原創性。甚至可以説,在現實環境下,好多影視創作者已經失去了創作能力,想要創作出像《瘋狂的石頭》、《劉老根》、《鄉村愛情》、《能人馮天貴》之類反映現實生活的影視作品,恐怕都很難。難怪有人戲言,今年的影院裏,想看點穿現代裝的,跟我們身邊生活貼近點的,只能在愛情片裏了!
有一次在央視《藝術人生》節目中,當主持人朱軍問從東北農村走出來的著名喜劇作家何慶魁現在回農村老家是不是有衣錦還鄉的感覺時,何慶魁出人意料地説:“我回老家實際是給根澆水,沒有農村生活(的滋潤),我的藝術之根就會枯竭。”
的確,生活是藝術之源,失去生活基礎,恐怕任何藝術、任何藝人都難推出打動人的好作品,更不要説長足發展。何慶魁之所以能成為頗具特色的一位喜劇作家,與他坎坷而豐富的生活經歷分不開。他上世紀80年代還在家打漁,邊務農邊創作,最終憑藉紮實的創作功夫和豐富的生活積累闖出了一條喜劇創作之路。雖然他後來到了城裏,但他並沒有放棄農村,並經常利用回家看望父老鄉親的機會,深入農村基層,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為下一步創作打基礎,好多靈感、笑料也在這過程中獲得或産生,難怪他的作品總是那麼出人意料,生動感人。尤其是他創作的農村喜劇題材電視劇《劉老根》及其續集,深受觀眾喜愛。
作為一名影視創作者,不僅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更要利用種種機會主動接觸基層、接觸生活,從基層生活中汲取“養分”,給自己的藝術之根澆水。只有依靠生活,一個人的藝術之根才不會枯竭,其藝術之樹才會長青。如果影視創作者們都能多關注現實生活,也不至於紛紛將視角投向“古戰場”、“民國”或其他相同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