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説法:中國近幾年來上漲最快的是什麼?不是股市,不是房價,也不是油價、金價等等——答案是:演員片酬!昨天,圈中人,麥特文化傳媒總裁陳礪志的一條微博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而知名地産商任志強則轉發了他的微博,在認同的同時更笑言:“比房價漲得快啊。”(2月22日《現代快報》)
演員片酬上漲過快,早已成為公認的事實。一部號稱投資上億的電影,若邀請個把大腕明星加盟,大腕明星的片酬就會佔去幾千萬,剩下的資金也就變得寥寥無幾。寥寥無幾的經費用在了製作上,可以想像結果會是什麼樣子。
這就像蓋房子。如果大部分資金都進入了開發商或相關部門個人的腰包,房子的品質也就可想而知。這也難怪,為何我們會看到諸如“樓脆脆”這樣的房子了。並且,每年年底,我們也總是能看到建築工人討要工資的場面。
拍攝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同樣如此。我們若將大部分資金用在了個別演員身上,製作費用卻十分匱乏,拍攝出來的效果自然不佳。哪怕某個大腕明星很賣力,終究會因個人力量有限,使得整部戲變得粗糙難看。
相比之下,美國電影或電視劇市場難得一見這種現象。儘管美國明星的片酬也很高,但他們的總體投資會更高。換而言之,演員的報酬絕不會佔用大部分資金,更不會影響整體拍攝效果。相反,演員報酬只是總體投資的一個零頭罷了。
而我國影視劇市場的情況則與之大相徑庭。演員報酬佔用了大部分資金,只有極少數資金才真正用在了拍攝和製作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僅會引起業界的不滿,重要的還是會影響到影視劇的健康發展。
其實,這種情況的造成也正如我們房價一樣,都是被人為的哄抬起來。一名演員,只要出了名,身價就會立即水漲船高,甚至漲到有些不合情理的地步。也就是説,其表演能力根本就與其報酬不相符,但在人為的哄抬下,卻被拔高了。
這也是現如今很多明星,使出渾身解數要躋身國際明星行列的主要原因。不管其地位和影響力與國際巨星這一身份是否相匹配,似乎只要到諸如好萊塢等地方“鍍鍍金”,或和“國際”二字沾點邊,他們的身價就會與眾不同。
邀請明星加盟者,也多為急功近利者,因為他們看重的是明星當時炙手可熱的知名度。至於明星表演的好與壞,倒在其次。哪怕某位明星成了“票房毒藥”,照樣會片約不斷。如此下去,我們也就難得一見優秀的影視劇作品了。所謂的優秀,只是自家關起門來的自娛自樂。
而真正優秀的影視劇作品,恰恰都是由導演靜下心去拍攝和眾多不知名演員所創造出來的。比如當年的《士兵突擊》,沒有一位大腕明星加盟,卻能紅遍大江南北;比如後來的《蝸居》,依然沒有什麼大腕明星,卻也走進了千家萬戶;再比如去年走紅的《宮》,倒是很多演員因此劇而紅。
因此,假如拋棄影視劇製作的急功近利,理性面對明星頭上的光環,明星片酬的回歸,也就不會成為什麼問題。正如房地産市場一樣,當我們擠掉了那些人為附加的泡沫,當我們的資金大多真正用在了蓋房子上,我們的房價也會降下去,房子的品質也會必然地提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