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音樂家聶耳的出生地昆明,在他誕辰100週年之際以多種方式表達懷念之情。昆明寄望以此為契機,加快打造聶耳文化品牌的步伐。
在此之前,甬道街上殘破不堪的聶耳故居經過修葺,已恢復原貌,作為紀念館免費向市民開放;聶耳音樂節搞了起來,老百姓也可以參與。政府文化意識的提高,贏得不少掌聲。
可不久前,在昆明紀念聶耳誕辰100週年系列活動新聞發佈會上,我們聽到了這樣的發問:聶耳精神和聶耳文化,如今到底有多少真正滲透進了這座城市的血液?除了《義勇軍進行曲》,今天的人們對聶耳還了解多少?走出雲南,又有多少人能將聶耳與昆明聯繫起來?
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昆明的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名人故(舊)居更是星羅棋佈。尤其西南聯大時期,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華羅庚等諸多大家客居昆明,讓這座邊疆城市成為一方鄒魯。然而時至今日,所有這些大家似乎一齊在昆明“失去了蹤影”。
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資源,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脈和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他們可以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個性進而確立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對於自身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是一座“勿忘歷史”的城市應有的態度。
文化名人與一座城市的關係,可疏可近,關鍵在於當地如何看待和利用。
事實上,除去西山上的聶耳墓、甬道街上的聶耳故居等屈指可數的幾處實體建築,在今天的昆明街頭,已很難尋覓到聶耳元素。如果不是紀念日,也很少有市民會想起,這座城市曾經誕生過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從這個意義上説,昆明要打造名人文化品牌,顯然不是建幾處紀念館、搞幾個節慶活動那麼簡單。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對名人文化品牌打造作好統籌規劃,加大對名人故(舊)居的保護和修繕力度,豐富展品內容、提高展覽水準,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強宣傳、弘揚精神等等。更重要的是,讓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充分參與,使寶貴的城市文化有群眾基礎,並且能夠薪火相傳。
這些工作,一定要做在平時——對於包括聶耳在內的文化名人,不能等到他們的生辰或忌日,才想到要去紀念。正如一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不能等到快要失去時,才猛然去珍惜。
豐富多彩、熱熱鬧鬧的紀念活動過後,對於聶耳們,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