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期一項調查顯示,92%受訪者感覺“時下校慶較多”,54%的人認為大辦校慶“沒必要”。接受調查者中80後、90後佔七成。
有這樣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於近幾年來,國內高校集中進入了逢十、逢百的“大慶”時期,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在各種合併、擴張、升格、改名的折騰之後,大學們開始懂得盤點祖輩的榮光,要將富有價值的那一部分歷史傳統與文脈傳承下去,或者哪怕只是用來點綴一下今天的招牌。那些前身源頭可以追溯或者勉強搭到晚清至民初的大學,哪個不想將百年、百多年的校慶辦得轟轟烈烈、盡人皆知?即使是新中國成立之初1951至1952年大調整建立的一批學校,如今也已到了花甲之年,多數都在前些年的高校擴招運動中變得壯碩可觀,有動力有財力,利用整數生日做個隆重慶典,也很可理解。
有人説,西方著名高校多半並不大做校慶,甚至百年校慶也很是低調。然而,濃縮了西方高校數百年曆史而快速成型乃至崛起的中國高校,是否一定要向哈佛牛津保持一致,還有可以探討研究的空間。譬如慶祝生日,有的人喜歡每年都隆而重之大排筵宴,有的人則樂意低調簡樸,未必硬要強求一律;中國人有中國的傳統與習慣,只要愛炫者沒有額外佔用公共財富,簡樸的也沒有妨礙到同行或鄰居們的體面就好。
最近的若干年裏,中國大學的校慶,恐怕還會以相當密集、張揚的姿態持續進行下去。我們大可指責其浮躁,不過,在整體浮躁的社會氛圍裏,要求大學獨守清高、保持淡定實在並不容易。今天的高校早不是孤懸著的空中花園,為了在教育投入大盤子裏多分一杯羹,而利用校慶或其他紀念日,通過各種熟人關係請來級別盡可能高的領導人,對高校而言,絕不僅僅是在相互攀比時滿足虛榮心,更能收穫不少實際利益。因此,不改變高校立身生存的體制環境,而一味貶損高校過分行政化,讓校慶不再變成秀場和“形象工程”,固然可以逞一時的口舌痛快,做情緒化的宣泄,卻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扭轉風氣。
比起校慶是否辦得太多更值得討論的,或許是校慶究竟應該怎麼辦。如今幾乎個個上了規模的高校要繼續在奔向“世界一流”或者地區領先的競爭發展道路上飛奔,除了贏得政府財政和項目支援之外,辦學資金和服務社會項目的多元化,已成必然之勢。在這一過程中,廣大校友逐漸被視為高校最重要的資源。事實上,每次參加校慶活動,印象深刻而感人至深的畫面,恰是普普通通校友們的重聚、敘舊與交流。讓校慶回歸大學的學術本分,尊重並平等對待所有校友,為他們提供一個隔離社會庸俗價值判斷的溫暖家園、溫馨時刻,不急功近利地凝聚人心,恐怕才是校慶最大的功用。
已有高校將學術活動辦成校慶主體,有高校嘗試“序長不序爵”了。畢竟,對於那些正在努力建設大學精神、擺脫行政化桎梏、生出了文化自覺的大學來説,校慶辦法的變化,必然會發生。畢竟,一所學校的精神和文化靠喊口號、做宣傳只能贏一時的眼球,要培養可以引領社會發展的高等人才,無論是社會大眾還是在校學生,更期待能通過校慶窗口“觀其行”,才能信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