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諷刺和批評成為小品的靈魂

時間:2012-02-01 09:55   來源:工人日報

  1月28日晚,今年春晚總導演哈文接受央視採訪時直言,語言類節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場的推動。(見1月29日《北京晨報》)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談到了小品的現狀,比如,“現在所有晚會的導演都有一個共同的説法,絕對不能因為這臺晚會影響了我自己的前途,或者我想搞一個什麼什麼樣的晚會,搞一個什麼樣的諷刺小品。你想想,你諷刺誰誰願意啊?小品就跟相聲似的,如果不是諷刺的內容,你覺得有意思嗎?”可謂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小品作為一種快捷的語言和表演藝術,要想在短時間內征服觀眾,就應該在諷刺和批評方面,做好做足文章,只有有了充分的諷刺和批評,小品才能深入人心,完成藝術品應該完成和擔當的“激濁揚清、昇華精神,開啟心智”的職能。任何來源於生活的諷刺和藝術,都首先是一種“真”,一種大膽和實事求是,更是在“給社會看病”,成為群眾的精神知音。

  在百度詞條中,小品除了具備“短小精悍,情節簡單”、“ 幽默風趣,滑稽可笑”、“ 貼近生活,角度新穎”等特點外,更有“針砭時弊,內含哲理”的要求:“透過表面現象,諷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樂”。

  留心那些讓群眾記得住的經典小品,比如,宋丹丹的《相親》諷刺了改革開放中的懶漢;趙麗蓉的《打工奇遇》諷刺了酒店造假,《如此包裝》諷刺了瘋狂包裝;趙本山、宋丹丹、牛群的《策劃》借“公雞下蛋”諷刺虛假醫藥廣告、演藝界炒作之風等。“這個世界太瘋狂了,耗子給貓當伴娘了”、“薅社會主義羊毛”等還成了社會流行語。那時候的小品演員,有的並不是大腕,但他們的小品幽默、針砭時弊,觀眾喜歡。諷刺小品成就了一批小品演員,也讓小品這個“演藝界考試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面試項目”,成為了一種嶄新劇種。

  可近些年的小品,不知什麼原因,幾乎成了插科打諢、相互損人、裝瘋賣傻、賣弄自我的代名詞。沒有了諷刺和批評,就算外在再炫目,觀眾也會覺得很乏味。

  真要讓小品得到開拓性發展,就應當讓諷刺和批評成為小品的靈魂,讓小品説出群眾的心裏話。多一些“觀眾和草根審美”,小品方能贏得市場。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