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央視春晚劇組獲悉,為了更多地體現開門辦春晚的親民態度,在龍年除夕夜的現場觀眾中,將出現一些普通人的身影,包括“信義兄弟”孫東林、“暴走媽媽”陳玉蓉、“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洗腳妹”劉麗、“最帥交警”孟昆玉等。(1月15日《楚天都市報》)
萬家燈火璀璨時,人人坐看電視機。春晚,就像一幅存在已久的圖畫,每到年終歲末,都被人們或濃墨重彩或信筆塗鴉地添加一些顏料。春晚承載著萬千家庭的團圓夢想,從一個簡單的文藝晚會,上升為一個文化符號,成為春節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不看春晚,老百姓總覺得春節少了點什麼。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味蕾也越來越挑剔,需要層次也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會表達觀點;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與春晚那相對緩慢的改革發生碰撞。屢見不鮮的陳舊面孔也好,無處不在的廣告植入也罷,都成為老百姓發泄不滿情緒的“出氣筒”,飽受爭議。
俗話説,“眾口難調”,數以億計的觀眾,五花八門的口味,導演也好,演員也罷,都不可能徒勞地去調配所有人的口味。但這並不意味著春晚劇組可以自説自話,將輿情民意擱置在一邊,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春晚。畢竟,民意是檢驗春晚的唯一標準。民意分流在所難免,但主流民意依然存在。
因此,一方面春晚劇組要順應民意、堅持改革,另一方面民眾要以包容精神來回應和支援春晚劇組的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開門辦春晚”,就是春晚劇組擁抱輿情民意的一種舉措,它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也不是坐而論道的表演,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從去年春晚的“旭日陽剛”、“西單女孩”、“農民工街舞團”,到今年春晚“最美的普通人”,春晚向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敞開了胸懷,伸開了雙臂。不論是生死接力、替兄送薪的“信義兄弟”孫東林,還是奮不顧身、勇救墜樓女孩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抑或是苦於生計卻又捐資助學的“最美洗腳妹”劉麗,他們是無數人的圓夢代表;他們的身後,還站著許許多多和他們一樣的平凡人。
春晚的全稱是“春節聯歡晚會”,其核心含義兩個。一是聯合,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裏巴人;既要鹹淡對位,又要雅俗共賞;既要釋高臺教化,也要展民間幽微,雜糅而不失特色。二是互動,春晚既是一個展示平臺,更是一個互動平臺。春晚只有放下“身段”,真心實意地擁抱民意,主動縮減與老百姓的連接距離,才能在互動中收穫民意,才能贏得人們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