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5億元——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在2010年突破100億元大關以後沒有停下飛奔的腳步而是繼續飆升。這一年裏不但投産影片數量繼續增長,而且新建銀幕也從前一年的6256塊劇增至逾9200塊——平均每天8.3塊——這一速度創造了電影誕生100多年來的最快紀錄。一切都説明:中國電影業進入了一個繁榮週期。
居安思危,現在我們更想知道:中國電影業的榮耀怎樣持續下去?
從有利的方面看,我國城市化進程還在加快,為未來包括電影業在內的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只有50%,與發達國家普遍70%以上的城市化率相比,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隨著數以億計的人口轉變為城市居民,大批新城鎮拔地而起,對影院等相關文化設施的需求是可以預見的。
版權環境的改善也為電影業的發展提供了保證。10年前許多影片剛一上映便有盜版光碟流出,以至於某國産大片首映時,嚴禁觀眾攜帶錄影機入場。而今天,在持續的高壓打擊之下,盜版對影視産業的損害已不像以往那樣嚴重了。網際網路的興起雖然帶來了網路盜版的新問題,但客觀上,網路盜版在打擊了正版影視産品的同時,也摧毀了以傳統光碟為主要載體的盜版影視。盜版光碟的銷量一落千丈,相當一部分盜版影碟觀眾回流影院,就是明證。
借助文化體制改革,電影業降低門檻,開閘放水,引入競爭,已建立了一整套比較順暢的投融資和生産發行體系,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有力依託。
但是,“打鐵還需自身強”,在外部環境持續改善的條件下,關鍵還要看國産電影能否提高品質,拿出有誠意、叫得響的好作品。而這正是當前中國電影業的薄弱之處。
130多億元的票房看起來不錯,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國産電影的群眾基礎還不牢固。如果按每張35元計算,2011年我國共賣出約3.71億張電影票。而同期,美國共賣出12.8億張電影票,平均票價7.98美元(約合50元人民幣)。就算每張票對應一個觀眾,那麼觀影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美國是我們的15倍。
高昂的票價成為阻礙群眾走進影院的“攔路虎”。以正在熱映的《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3D版)為例,北京某影院黃金時段的票價分別是120元和150元,差不多是同期正在全球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碟中諜4》票價的2倍。 因此,相對於中國人的平均收入而言,看電影不再是“大眾娛樂”。
電影從誕生那天起,就一直是“大眾娛樂”。所謂大眾娛樂,一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二是價格低廉,平易近人。正是靠了這兩點,電影業才能持續擴展。説白了,“物美價廉”乃是天下所有生意的竅門,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兼而有之。而今天,我們的這種“貴族化”的票價,實在是與歷史潮流相背離,阻礙了電影消費群體的擴大。當然,這和中國電影市場競爭不夠充分、新影院正處於投資期等因素有關係。
而最讓觀眾鬱悶的是,一些國産影片的品質配不上如此之高的票價。很多觀眾在被鋪天蓋地的宣傳“忽悠”進影院後才發現自己看了爛片,黑咕隆咚地花了一兩個小時卻值不回票價。這是對觀眾最大的傷害。如果反覆出現,觀眾自然遠離國産片。實際上,如果品質不佳,國産影片的單片票房便難與進口大片相比。2011年,《變形金剛3》的中國票房近11億元,《功夫熊貓2》6億元,《加勒比海盜4》4.76億元,對國産電影票房造成衝擊。
因此,中國電影業若想把眼前的榮耀堅持下去,就必須在創作上下功夫,拿出對得起票價的好作品。畢竟,有一流的影院卻沒有一流的影片,是不可能留住觀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