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缺席了1月8日舉行的中國慈善年會。本來,他應該作為傳播公益的先進典型,在官員和明星雲集的會場裏接受致敬,獲得獎盃。可那天晚上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到首都機場附近的皮村“小劇場”,主持一場屬於打工者自己的春節晚會。
在第二天的報紙上,你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關於慈善年會的消息,卻找不到那場打工者春晚的只言片語。因為它實在太不起眼兒了。那裏沒有明亮的演播廳,豪華的嘉賓名單,華麗的演出服。那裏,連紅地毯都是二手的,就更別提什麼出場費了。50多名演員,操著不同口音的打工者,在兩個半小時演出結束後只是在附近的小飯館裏吃了頓晚飯。
但這是他們所擁有的時間,這裡有屬於他們的舞臺。在簡陋的晚會現場,那種時常從頭頂上空傳來的巨大而冷漠的飛機轟鳴聲,暫時被歌聲與微笑替代了。
晚會導演王德志是個34歲的內蒙古小夥子。18歲時,他想上春晚説相聲,便一個人從烏蘭浩特跑到北京。剛下火車,他就揣著自己寫的相聲段子到中央電視臺門口,傳達室工作人員淡定地告訴他:“今年春晚節目已經敲定了,明年再來吧。”
王德志沒有回家,而是選擇留在北京打工。他做過跑堂和大廚,發過小廣告,蹬過三輪車送水。短短幾十個字就可以濃縮他在北京的十幾年,卻無法濃縮一個異鄉打工者的艱辛。不僅如此,他還要忍受這座城市沒緣由的壞脾氣,比如沒帶暫住證,就要被拖進村子大院,毫無尊嚴地蹲在地上。
2002年,王德志和其他愛好文藝的打工者一同成立了打工青年藝術團。他們用業餘時間到工地上給工友們表演,唱著自己的身份迷茫,唱著總是討不到的工錢。2012年是藝術團成立十週年,他們打算辦一場屬於打工者自己的春節聯歡晚會。
王德志終於在春晚舞臺上説上了相聲。他穿上米色工裝,對現場200多名同樣身為打工者的觀眾説著他們都經歷過的故事。
除了語言類和歌舞類節目,還有幾位打工者,穿上自己的工作服,戴著安全帽、黃色膠皮手套,扛著鐵鍬、揮著拖把、舉著鏟鍋、捏著小廣告,在紅地毯上走起秀,轉身亮相時也是勞動式的——一個弓箭步。
晚會籌備階段,在所有經費“也就千八百塊錢”的情況下,居然有人提出讓崔永元作主持人這個“想也不敢想”“誰也不能打包票”的主意。
小崔答應了這個邀約,這幾乎讓皮村人不敢相信。當晚,他“翹”掉了一本正經的慈善年會,穿著黑色皮夾克在北京城鄉接合部的舞臺下候場,還不時掏出手機,為臺上這些並非明星的小人物拍照。
王德志還編排了一個《昨天今天明天》小品的打工版——《在城市安個家》。他在小品中扮演的,正是崔永元的那個角色,打工者小郝和小王則扮演一對在工廠裏結識的夫妻。女演員小王挺著八個月的大肚子,裹著一條長圍巾。這個曾在河南打工的姑娘,如今是兒童打工子弟項目組的一員,她馬上就要當媽媽了。
坐在聚光燈下,小王溫柔地摸著肚皮,説出自己的願望:希望孩子將來能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考大學。這時,不需要什麼表演,因為對著肚子中的寶寶,以及皮村打工子弟小學的孩子們,她真的就是這樣希望的。
把相隔20多公里的兩場晚會聯繫到一起,並非要在它們之間比出個高低。只不過,崔永元在其中選擇了那個並不璀璨的會場。一場晚會重要與否,從來不在於會場佈置得有多光鮮、有多少高官出席、邀請到多少媒體,崔永元用他的選擇説出了自己的答案。對於皮村那些打工者來説同樣如此。那個沒有暖氣、只能靠燈光取暖的會場裏,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