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歲末,春晚話題似乎比春晚節目本身更能提起大家的興趣,這一方面説明老百姓對這道年末的“精神大餐”很重視,有感情,另一方面也説明春晚節目本身的大餐內容卻日漸味道寡淡,讓人提不起品嘗的慾望了。作為央視春晚第一任導演的黃一鶴作為辦春晚的元老級人物,對春晚的感情自然不必説,他對春晚的日漸式微而憂慮焦心,期待央視春晚創作部門能正視問題,不回避現實矛盾,真正想觀眾所想,演觀眾所盼,給觀眾所需,這種對春晚的呵護和直言不諱讓人感動。
不過筆者更欣賞他對春晚一些“症候”一針見血的一段評論,他説做電視文藝跟古代文人一樣,就是要心懷百姓,不能從自我好惡出發,真正了解觀眾喜歡什麼。春晚跟一般的晚會還不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裏麵包含社會學、心理學等。觀眾累了一年了,全家人圍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這裡有高興的心情,也有積攢了一年的煩躁。節目如果全是隔靴搔癢的,他們怎麼能喜歡,要從節目上關注他們的心裏創傷,跟百姓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他們才能喜歡……
不得不説,黃一鶴説出了很多人想説出而一直沒説出的對春晚的心裏話。任何受百姓歡迎的文藝形式,必須有豐富的內容支撐,而來源於生活的文藝內核是必須要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的,要接地氣,要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人生的感悟反思,把這些情感體驗融匯在諷刺、玩笑、戲謔、感動中,讓人們在笑聲中流淚,在流淚中發笑,酸甜苦辣鹹,真實的生活味道即使有苦澀,人們也會為之感動和認同,因為那才是真實。曾記得,趙本山的小品《三鞭子》讓很多人在小品的諷刺中感受生活的幽默,而又在機智的小品幽默中感受到一個國家和集體向上的力量,雖然小品內容有反諷,但卻讓人久久回味,感受真實。如今,這樣的小品好像已經很少看到了,更多的是打了雞血似的誇張和暴跳,買房裝修、大齡女嫁人難、老小孩耍脾氣……一地雞毛的背後,是小品內容的蒼白和無味,而觀眾,用手中的遙控器來投票或許是唯一選擇,也是終極選擇。
黃一鶴所説的隔靴搔癢,筆者認為就是指春晚沒有真正深入生活的最真實層面,把觀眾最想表達的喜怒哀樂用電視文藝的形式錶現出來。雖然是春節,雖然是歲末,雖然是團圓,雖然是回首,但這些年味的內涵絕不僅僅就意味著喜慶、高興、樂呵、向前,社會發展的太快,我們的心靈卻在路上,在歲尾的春晚上,有那麼幾個節目能給奔波了一年的中國人一點笑中有淚的感動和感慨,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歌曲聯唱陌生面孔一個接一個,分不清誰是誰,唱的是什麼,群口相聲似一群大媽鬧市買菜講價,聽不明白到底逗誰樂,這樣的“熱鬧”恐怕只是表面熱鬧,觀眾的心裏,包括春晚創作人員的心裏,恐怕也能知道這樣的節目能取得什麼樣的收視效果。
一個曾經對春晚創作傾注了心血的老人説了幾句關於春晚的話,卻引發了筆者這麼多的感慨,或許我亦如很多有春晚情結的人一樣,屢屢失望,屢屢期待,期待有一天春晚的演員是和我們“坐在一條板凳上”……(王麗)